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党史记忆】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三十五)“美丽乡村”王兰庄(下)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扈树珍 日期:2021-08-03
内容提要:敢为人先,大力发展实业。从市区开车向南不到十分钟路程,就看到一片造型洋气、环境整洁、设施齐全的住宅区,与住宅区隔街相望的现代化厂房、国际化的商贸中心,时时传递着经济发展的强劲气息。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王兰庄。

  “美丽乡村”王兰庄(下)

  敢为人先,大力发展实业。从市区开车向南不到十分钟路程,就看到一片造型洋气、环境整洁、设施齐全的住宅区,与住宅区隔街相望的现代化厂房、国际化的商贸中心,时时传递着经济发展的强劲气息。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王兰庄。提起20多年前的王兰庄村,村民们还是记忆犹新。当时这里还只是一片青砖瓦房,面对城市的扩张,村民人均只有半亩地,仅能种些蔬菜,人均收入只有100元,人们日子过得紧,不仅人心不稳,秩序也很乱,村两委班子绞尽脑汁想办法改变现状。搞农业没有那么多地,经济实力不足,涉足其他行业风险性也会很大,只有干实业才能致富,于是他们摸着石头过河。1982年,王兰庄村创办了第一家村办企业小型拔丝厂。此后先后建成了涉足化工、制药、橡胶、塑管四大行业的25家企业,农贸批发、水产批发、家电商场等11个市场,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企业集团——津兰集团。王兰庄村经济发展了,村民生活日益富足。

  腾笼换鸟,适时调整产业结构。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地处城市周边的王兰庄村工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化工行业已不适应发展需要。于是该村关停了津兰化工厂和兰化染料厂两家效益很好的化工企业,开始“腾笼换鸟”,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商贸和租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两家企业关停,全村损失经济收入2000多万元,但这次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也是王兰庄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1996年建起了全市首家家电销售商城——天津电器城后,王兰庄人面对市场的发展变化,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经过多次调研分析,发现天津市在大型汽车专业市场方面还是空白,地处外环线与中环线之间,东有梅江、西有华苑等高档社区的津兰商贸区发展汽车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王兰庄村以汽车城等为依托,发展以服务居民生活为主的商贸服务业,农贸批发、水产品批发等市场先后诞生。如今津兰汽车商贸街已有上海大众、捷通、东南汽车等4S店14家。“腾笼换鸟”盘活了资产,增加了集体收入,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为该村经济结构再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瞄准时机,开创经济新格局。近年来,充满智慧的王兰庄人在认真分析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之后,结合该村实际情况,又开始了新的经济发展尝试。从2004年开始,该村通过行业调查后积极投资天津农村合作银行、渤海银行、滨海联投房地产有限公司、京万红有限公司等企业。金融行业每年8%左右的回报率为村里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投资京万红有限公司并拥有 48%的公司股份,每年可为村里增加千万元以上经济收入。王兰庄村还把眼光瞄准国际,投资12亿元兴建30万平方米的天津津兰国际商贸中心,包括“商贸餐饮娱乐、专业物流港、零售商业”三大主题板块。一期工程环渤海集美家居购物广场2010年正式开张纳客,已经成为天津乃至全国单体最大的家居博览中心,每年可创收租金1.2亿元,同时可以提供3000—5000个就业机会,该项目正在成为王兰庄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用项目带动经济发展,一直是王兰庄村的发展重点。据了解,王兰庄村现有项目,每年可以带来经济效益1.6亿元。在这个基础上,该村还要规划6个新项目,包括2013年开工的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的津兰国际大厦项目、1万平方米的会所项目、北京泼士集团4S店项目和盛世惠泽项目。2016年,王兰庄村集体利税收入1.2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人均住房面积70平方米,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村民口袋鼓了,家底厚了,人们对生活也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追求。1999年,王兰庄村规划建设了绿色生态小区,其中包括村民住宅楼、王兰庄中心小学教学楼、中心花园和健身广场。2000年底,全村550户搬入新居。该村建有目前全市最大的村级图书馆,还陆续修建了包括老年活动中心、梁斌文学馆、书法室、健身房等活动场所在内的2500平方米公建别墅。

  为了保障村民基本权益,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该村每年投入1600多万元用于村民支出,解决了村民再就业、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村里为1900多位村民缴纳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28岁以上、退休年龄以下的村民全部缴纳了社会统筹保险,解决了村民医疗和养老问题,并设置了待业、计划生育、取暖等十几项生活补贴制度。据了解,王兰庄村现有劳动力1200多人,其中400多人在村里工作,另有一部分从事个体经营,村里为有工作的村民每月补贴600元,待业村民每月补贴800元作为生活补助。同时,村里还成立了就业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举办讲座,积极为大家提供就业指导,实现多渠道、多元化的就业模式。达到退休年龄的老人每月可以从村委会领取1200元退休费。村里还实行了大病统筹,村民住院看病可以报销90%,每年定期给村民体检,定期组织老人旅游。

  摘自《西青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原标题: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