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党史记忆】《永不褪色的记忆》之巾帼故事 革命的种子在哪里都要开花——建国前入党老党员王凤鸣采访录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扈树珍 日期:2021-07-07
内容提要:革命的种子在哪里都要开花——建国前入党老党员王凤鸣采访录

  革命的种子在哪里都要开花——建国前入党老党员王凤鸣采访录

  王凤鸣,1930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霸县,194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她积极参加解放区土地改革,并担任妇救会主任,带领妇女学知识、抓生产,组织支前活动,为党做了大量工作。如今81岁的王凤鸣一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回忆起当初参加革命工作的日子,她几次用“轰轰烈烈”一词来形容,表露出她对参加革命工作的兴奋和怀念之情。

  瞒着家人参加革命工作

  王凤鸣出生在霸县信安镇的一位农民家庭,由于家里生活困难,年仅14岁的她就嫁到了河北省安次县。1947年4月,我晋察冀野战军冀中独立第7旅和第10分区部队,先后攻占了霸县堂二里、安次县、徐胜口等敌人的重要据点,将人民解放的革命火种撒到了王凤鸣的家乡安次县。安次县各地土地改革、拥军支前等活动陆续开展起来。王凤鸣的父亲积极拥护共产党,当了村农会主任,区干部到村里开展活动,就吃住在他家里。王凤鸣受党的影响,也成了积极分子,她参加妇女识字班并当了班长,参与斗地主、分田地。起初,封建思想较重的婆婆反对她参加革命工作,认为“一个媳妇家不能老往外面跑”。她便背着家里人,以各种借口偷偷摸摸跑出来参加活动。时间长了,婆婆也就默许了她这个“革命媳妇”。

  由于王凤鸣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没过多久,她被任命为妇救会主任。她的干劲更大了,她一方面组织了妇女夜校,带领妇女学习文化,读书写字,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教唱革命歌曲,抓好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她还带领妇女姐妹们积极参加支前活动,为解放军战士洗衣服、做被褥、抬担架。当时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报酬,直到后来她成为脱产干部后才有了每月24斤小米票,但是她仍坚持做好工作。由于工作积极,表现突出,1947年 9月9日,年仅17岁的王凤鸣就被党组织吸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虎口脱险 坚持斗争

  王凤鸣回忆,1947年她的家乡安次县刚刚解放的那几年,斗争形势很不稳固,敌我双方在附近展开拉锯战,我军解放后建立了地方政权,发动群众斗地主分田地,工作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但我军大部队一走,敌人又占了上风,国民党还乡团大搞反攻倒算,我们这边的革命积极分子就处在万分危险之中。王凤鸣家就遭到残酷清算过。还乡团知道他家是革命堡垒户,把他家的粮食、财产统统抢走,她家的宝贝家当一辆大车也被拉走了,最后要放火烧她家的房。七十多岁的爷爷出来求情说:“烧了房,俺们种不了地,秋后就交不了租子了。”乡亲们也替他家说情,还乡团这才没点她家的房子。

  随着工作的开展,王凤鸣在当地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她成了闻名乡里的妇女干部,也成了国民党还乡团的“眼中钉”,被列为重点追踪的对象。有一次,她回到娘家所在的村为党执行任务,突然一位邻居跑来给她送信,说国民党还乡团已经得到了消息,正带着人向她家赶过来。王凤鸣迅速在屋里乔装打扮了一番,从后门紧往外走,没走出几步远,正遇见敌人在跟一位乡亲打探她的消息,问那家是不是有个闺女从北乡回来了?老乡假装不知道,敌人也没认出她,王凤鸣快步奔向村外,迅速脱离了险境。

  敌人的残酷没有吓倒王凤鸣,反倒坚定了她跟党走的决心,增加了她跟敌人斗争下去的勇气。为了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她发动家里人挖地道,在自家里屋设了地道口,顺着地道下去挖出一大间屋子,里面准备了照明和必需的生活用品,敌人来了就钻进地道,这样保证了区工作队干部和家人的安全。在她的带领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农户挖了地道,他们还将地道打通,把各家各户连起来,和敌人打起了“地道战”。王凤鸣不仅做好村里的工作,还参加了区工作队,执行上级安排的任务,发动更多的群众,给前方的解放战争提供有力的支持。

  艰苦朴素 保持革命本色

  1951年,王凤鸣随在廊坊地区粮库(设于杨柳青)工作的丈夫来到杨柳青镇定居,她不得不放弃了在老家那边的工作。她先是在小五金厂上班,由于工作积极,不久她被任命为车间主任。她回忆,那时当车间主任一分钱工资也不多拿,除了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还得组织好车间的生产。小五金厂停产后,她又到街办小制衣厂、粮库三产上班。但不管在哪里干,她都是“模范”职工。她说:“是党员就应该处处带头,站到哪里都是一个标杆。”文革那阵子,她家因为孩子多,单位效益又不好,日子过得很艰难。为补贴家用她四处打工,编过筐、缝过褥罩、洗过麻袋。她记得在粮库干临时工的时候,白天专挑脏活累活干,下了班又去打草,打完一车草再回家做饭,第二天三、四点钟就赶往工农联盟附近的养殖厂,换点零钱给孩子们交学杂费,回来后再到单位去上班。

  多少年来,王凤鸣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对孩子们她也要求非常严格。她经常给孩子们讲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嘱咐孩子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要服从组织安排,一定要好好表现,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她大儿子14岁就到塘沽盐厂参加工作,用大筐抬盐,非常辛苦。有一次盐厂放假儿子和两个伙伴一起回家,她看到儿子双肩都磨起了大疙瘩。那两个伙伴嫌工作太累,不想回去了,劝她儿子也不要去了。王凤鸣也心痛儿子,但她跟孩子说,你刚刚参加工作,辛苦点儿也是应该的,只有尝过苦的滋味,才知道什么是甜。最后同去的人中只有她儿子继续回去上班了。由于儿子在单位表现好,不久也被吸收加入了党组织。

  近些年,王凤鸣因为年纪大了,工作干不动了,但她仍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坚持参加社区活动,积极支持社区建设。现在已经81岁的她,生活虽然不太富裕,但她十分满足,她说,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生活一天一个样,这要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年轻人千万不能忘记过去,这样才能珍惜今天的大好形势,把我们党的事业一辈一辈传下去。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