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党史记忆】农村改革的起步(三)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扈树珍 日期:2021-07-05
内容提要: 调整农村经营管理方式。根据上级部署,西郊区于1981年4月由区农林局、区农行等有关部门共同组成工作班子,在李七庄公社梨园头大队开始社队财务整顿试点工作。随后农村财务整顿工作在全区展开。

  调整农村经营管理方式。根据上级部署,西郊区于1981年4月由区农林局、区农行等有关部门共同组成工作班子,在李七庄公社梨园头大队开始社队财务整顿试点工作。随后农村财务整顿工作在全区展开。此次农村财务整顿于1981年4月开始至1982年8月结束,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对全区161个大队,1097个生产队的固定资产、粮食物资、现金、债权债务和基金使用等进行了清理,摸清了家底。

  在全区九个公社全部建立人民公社经营管理站,每站配备三到四名专职经营管理干部,并明确计划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和收益分配等四项工作职责。在区、乡镇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各乡镇经营管理站的努力下,西郊区顺利开展撤队清产工作,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后,按照中央有关精神,西郊区按照“一不平调,二不分掉”的原则,以折股资金成立乡农村股份基金会,实行乡镇统管,取得较好社会效益。

  从1981年开始,西郊区农村的一部分家庭便充分发挥经营自主权,发挥一技之长,开展了家庭养殖、花卉种植经营,成为全区最早的种植和养殖专业户。在西郊区召开的1982年度农业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先进专业户表彰大会上,来自全区九个公社,从事畜禽养殖、花卉种植等行业的126名先进专业户代表受到表彰,并获颁奖旗、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

  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前,各社队普遍建立了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农业科技网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集体拥有的农用动力机械总计1.1万多台,农用拖拉机1800多台,机引农具1000多台(套),农用汽车600多辆,机电井500多眼。当时,西郊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运用集体所有的农机具每年为农户耕地15万亩左右,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每年为农户播种1.6万到7万亩;每年为农户收割小麦、水稻等4000到30000亩;还有一部分乡村开展了脱粒服务、排灌服务。各村在区、乡水利服务组织的指导下都先后建立水利服务组(队),他们主要使用公有的排灌机械和设施,每年为农户浇地20多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0-90%。遇有涝灾,他们还承担排水任务。

  家庭联产承包后,西郊区还陆续建立起103个流通服务组织。其中,区级10个,乡级11个,村级82个。这些服务组织不仅沟通农户与天津市农副产品收购部门之间的联系,而且也为80%以上的农户进市交易大宗商品菜提供运输服务。同时,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向市场经济过渡,全区还先后建成39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其中,专业批发市场28个,年吞吐量2亿多千克。

  社队企业兴起。1984年之前社办、队办工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统称工副业,后又被称为社队企业。“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社队企业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初步调整农业布局和社队经济结构,西郊区的社队企业有了一定的恢复。1976年全区社队企业有366家,总收入5643万元。1977年,根据天津市社队企业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了区社队企业办公室和社队企业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加强了对社队企业的领导。同年,社队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

  1980年,天津市改革社队企业管理体制,社队企业划归市农委领导,同时取消了过去限制社队企业发展的“从事工副业劳力不得超过15%”“工副业利润不得直接参加分配”以及“生产队不准办工厂”的规定。从此,社队企业突飞猛进,出现了许多合办、联办和自营企业。形成冶金、机械、纺织、化工、轻工等多元行业结构。1978年,全区共有社队企业372 家,实现产值1.37亿元。到1982年,全区共有社队企业415家,实现产值2.11亿元,比1978年增长54%。社队企业开始摆脱“小打小闹,土打土闹”的落后状况,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