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党史记忆】实施“一五”计划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扈树珍 日期:2021-06-29
内容提要:为完成“一五”计划,西郊区提出要借助农业合作化高潮,采取大力扩大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增加高产作物面积,改进农业技术等具体生产措施。同时,在全区开展生产竞赛运动,发动社与社展开挑战赛,以调动农业合作社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推进整个生产竞赛运动走向高潮。

  (二)农业方面的成果

  为完成“一五”计划,西郊区提出要借助农业合作化高潮,采取大力扩大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增加高产作物面积,改进农业技术等具体生产措施。同时,在全区开展生产竞赛运动,发动社与社展开挑战赛,以调动农业合作社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推进整个生产竞赛运动走向高潮。有的农业合作社还在社内开展挑战赛,召开生产动员大会,表彰生产模范,组织小型参观、评比活动,掀起了农业生产竞赛热潮。

  在农业生产中,西郊区各农业合作社积极兴修农田水利,

  发展水田、水浇田,以保证完成水稻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因地制宜改种高产作物和早熟作物,扩大复播面积,改造利用洼地。1956年入春后,在新桥、西大洼、梨园头三地,建现代化扬水场三处,总灌排能力达6万亩,能使 10万亩农田旱涝保收;在郭黄庄和杨柳青津浦路南两地利用原有扬水设备扩展水田一万四千余亩;开发大小渠道四千余条,新建桥闸涵、倒虹吸等工程300项。1956年,全区共增种2.71万亩水稻(其中荒地变水田12421 亩),旱变水田1.47万亩,比1955年水稻面积增加84%。在17个乡搞了小型电力灌溉工程,建扬水点82个,装设电动机82台(最大的15马力,最小的3马力);设各型水泵37台,龙骨车84 架,架设低压线路33.5华里,代替了1275架畜力水车和大小洋井,灌溉能力由过去5100亩提高到2.82万亩。 此外,西郊区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学习推广先进生产技术运动,各社普遍制定了技术操作规程;大力推广新式农具,区人民委员会和银行、区社联合组成推广小组,专管新式农具和示范,供销部门建立起修配站,以便利农具的修理。同时,西郊区还大力推广优良作物品种,积极防治病虫灾害,开展经常性的群众积肥运动。

  由于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1956年西郊区农作物大面积丰收,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显著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3.175万吨(含薯类折粮),比1955年增加 48.9%,其中稻谷总产量达到1.4万吨,比1955年增长87.4%。蔬菜总产量达到11.137万吨,棉花(皮棉)总产量达到23.5万公斤。提前并超额达到 “一五”计划提出的粮食总产量达到2.77万吨的目标。

  在“一五”计划期间,西郊区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农业生产的热潮中同步发展。到1956年1月,广大农民整村整乡地参加农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4469户,占全区总农户的 98.5%,到1956年底入社农户达到14987户。后经过并社升级,全区的所有农业生产合作社都由初级转为高级合作化,建成28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全区有26个乡实现一乡一社。基本实现了西郊区“一五” 计划的目标。 “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大大提高了西郊区的农业生产力。同时,由于提出增加蔬菜品种,扩大棉花播种面积,以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和城市需要,使得西郊区的经济作物生产获得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反映了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建设的必要性,也体现了加强经济建设计划性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受全国大气候的影响,把计划的作用过分夸大,同时,由于“一五”后期农业合作化速度过于迅猛,使得农业管理上出现混乱,造成开稻田弃旱田、开荒弃熟现象,致使1957年耕地面积比1952年减少三万余亩。

  (三)工副业方面的成果

  西郊区在“一五”期间进行了对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二百余手工业户的 60%组成九个高级生产社,40%转入农业社。农业在当时成为西郊区经济的主体。西郊区制定的“一五”计划主要规定了农业要达到的指标和农业增产措施,而对工副业生产重视不够。在农业高级社建成初期,曾一度放松领导,致使工副业陷于放任自流和停顿的境地。此问题一经发现,便很快得到纠正,并取得显著成效。1956年,西郊区扭转了重农业轻副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各农业合作社制定了副业生产计划,建立了副业劳动组织,实行专职干部负责,副业生产逐步开展起来。1956年上半年全区副业总收入达到六十二万余元(不含社员个人副业)。28个社中收入最多的李七庄乡光芒万丈社,半年共收入8.4万元;收入3万到5万元的8个社,1万元到3万元的13个社,1万元以下的6个社。副业也为社员增加了收入。

  此后,西郊区的工副业有了更广泛的发展。区有关部门在原料、销路、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各社则加强了领导和管理,对农业和工副业的劳动力进行了合理安排,适当划分经营范围,注意对社员家庭副业的领导。在管理上,各社采取按件计酬制,有的社还规定了超额奖励办法。副业收入明显提高,对支援农业生产和解决社员困难发挥了很大作用。李七庄乡光芒万丈社1956年计划需用农业生产资金 9.94万元,可是社员所缴的生产费股份基金和生产投资只有二万余元,欠缺7.9万元。通过搞副业,必需的生产资金社里自己全部解决,还能每月给社员预支一定的生活费,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社员参加劳动的积极性高涨起来。该社的一名社员,在没有实行生活费预支前,不参加劳动,实行预支以后,劳动变积极了。小稍直口乡生建社因为搞副业生产,收入增加了。实行预支制度后,社员劳动出勤率从48%提高到90%以上。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到“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即1957 年,西郊区各社的农副业总收入达到1570.38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为1298.41万元,比1956年增加13.4%;工副业收入271.96 万元,比1956年增加20%,比1949年增加了31.14 倍。各社公共积累达到152.7万元,比1956年增加了216%。把社员的自留田和工副业收入加在一起计算,全区每户平均收入691元。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一五”期间,虽然农业占西郊区经济的比重最大,但工副业得到了发展,为公共积累的增加和提高群众收入做出了贡献。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