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党史记忆】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扈树珍 日期:2021-06-24
内容提要:解放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频发,西青地区的工商业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各级党组织、人民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西青地区的工商业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

  解放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频发,西青地区的工商业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各级党组织、人民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西青地区的工商业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

  当时,西青地区的工商业主要集中于杨柳青镇。解放初,杨柳青镇的工商业、手工业共有292户,但大多关张歇业。随 着形势的稳定以及杨柳青镇人民政府正确执行奖励与保护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发展的政策,解除了资本家和其他私营业者的顾虑,工商户相继营业,一些行业的商户还有所增加。发生水灾后,一些群众苦无生活来源而从事工商业,致使杨柳青镇的工商业从业者有所增加。但由于水灾造成群众购买力下降以及物价波动等原因,造成杨柳青工商业日趋萧条的局面。对此,人民政府采取了对工商业减税等保护措施,同时对投机商给予处罚,进行教育,维护了正常经营秩序,促进了工商业的恢复。

  当时,一些工商户存在私营企业即将被收归国有的顾虑,无心经营,镇工商联的干部认为这属于对社会主义科学常识的缺乏,告知这些工商户,中国工业化底子还薄,现在是新民主主义阶段,要实行社会主义最少也得二三十年。

  解放初,劳资关系方面也出现了问题。个别工人认为政治地位提高了,不服从经理的管理;而资方则存在思想顾虑,不管工人干好干坏都不敢解雇,不敢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对此,杨柳青镇人民政府明确了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实行的劳资两利政策,支持华汉理发所因生意不好与两名店员自愿解除雇用关系及九街曹风和果子铺因生意萧条降低学徒工资的做法,打消了镇内工商户的顾虑。针对劳方要求过高,资方经营消极的现象,杨柳青镇工商联组织学习《劳资关系暂行处理办法》,并在工商户中推广集体合同,提高了工人生产积极性,坚定了资方经营信心,减少了劳资纠纷。1950 年6月,杨柳青还成立了劳资协商委员会,对劳资纠纷进行调解,组织协商,促进了劳资感情的融洽。有的劳方出资与资方合作,有的劳方提出节省开支、改进技术的建议。工商业生产出现了好的势头。

  政府还组织工商界人士进行协商,制定了有利于工商业发 展和改善经营的方法,推行新的经营方法,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薄利多销,并建立起私人间的互相借贷通融、委托代销等关系,解决了工商业的经营困难问题。同时,银行积极对工商户进行扶助,给予贷款并帮助联系业务。此外,政府还在税收上实行了一定的减征政策,以促进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在“五反”运动中,一些工商户出现了思想顾虑。对此,杨柳青镇党委和政府及时加强思想工作,并在 “五反” 运动结束后采取有效措施,使工商户认识到“五反”是为了消除资本家的“五毒” 行为,而不是单纯为了处罚。“五反”运动后,工商户的经营积极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高涨。很多工商户妆新了门脸,工业手工业生产明显提高,一些工商户加大了投资,多数商户增添了货色。

  解放初期,杨柳青镇还相继开展了爱国增产竞赛、货真价实运动,组织工商户参加华北物资交流会。这些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到1955年10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杨柳青镇的私营商业已达1251户,从业者1745人。

  解放初,除杨柳青外,西青地区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工商业并不发达。后来,由于自然灾害的缘故,从事工商业的群众开始增多。但由于区划变化、工商户分布零散等原因,对工商业一直没有统一的管理。1953年5月,津西郊区成立后,对区内工商业进行了审查登记。对于从事工商业的灾民,津西郊区积极扶持他们从事工商业,并对他们实行免税。1953 年共发放灾民免税证365份,入市证199份。同时,政府渐逐加强了对工商业的管理,捋顺了劳资关系,组织了工商户的联购联营,规范了区内工商业发展。到1953年底,津西郊区的工商业户发展到1434户。后来,随着灾情好转,特别是农村合作化运动开始后,绝大部分从事工商业的小商小贩都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工商业户又逐渐减少。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