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党史记忆】实施“一五”计划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扈树珍 日期:2021-06-28
内容提要:1953年,我国国民经济由恢复走向发展,开始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1月1日,党和政府通过《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宣告,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3月,经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于同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

  (一)制定“一五”计划

  1953年,我国国民经济由恢复走向发展,开始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1月1日,党和政府通过《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宣告,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3月,经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于同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

  根据国家下达的“一五”计划的方针和任务并结合本区实际,西郊区也开始制定并执行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西郊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对群众展开社会主义教育,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互助合作,打下农村朝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基础,并为农业生产的逐步提高和农业计划化创造思想上、组织上、技术上与土地上的有利条件;同时,尽最大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大耕地面积,扩大稻田与麦田以增产细粮,扩展园田与水浇田,以增产蔬菜,从而改造缩小旱田,开展造林事业和牧畜事业,增加经济林面积和牲畜数量,特别是马、骡、猪的数量。西郊区“一五”计划对粮食生产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生产指标,提出到1957年,水稻亩产要达到367.9公斤,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到93.59公斤,粮食总产量达到2.77万吨;增加经济林200亩;增加牲畜,骡马要达到1216头,猪羊达到12900只;推广新式农具,每个农业社要有一部新式马拉农具,集体农庄要配备现代化农业装备。为实现计划,为发展大生产创造条件,西郊区制定了具体措施,提出要兴修水利,对丰产河进行改造,大力开渠,调整水系疏浚河流,实现河水浇地,积极变旱田为水浇田或园田,在五年中扩大水浇田面积39650亩;开荒垦田,增加种植面积,计划到1957年开荒1.57万亩;落实技术措施,实行深耕细作,大力推广防治病虫、适时适量灌溉、合理施肥、优良品种种植、种籽处理等先进技术和密植稻芽、稀播密植等增产经验,同时注重改良土壤和推广新式农具;大量积肥,做到“家家有猪,猪猪有圈”、“家家有坑,坑坑堆粪”。为保证“一五”计划的执行,西郊区还提出要定期举办基层干部训练班,以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和领导能力。

  西郊区的“一五”计划还对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做了设想,提出到1957年,区内将出现10个以上社会主义性质并配有某种新式装备的集体农庄;出现340个能过渡到集体农庄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除个别没有改变成分的地主外,没有个体农民的存在,他们将变成集体农庄庄员,农业社社员和互助组组员,组织起来的农户占到总农户的80%以上。

  “一五”计划制定后,西郊区通过多种形式将国家、天津市和本区的“一五”计划向全区广大群众进行宣传。紧密联系西郊区的具体工作任务、实际情况,说明劳动者在实现“一五”计划中的重要性,号召群众积极投身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1955年12月,中共西郊区委、区人委共同召开生产扩大会,各乡党支部、政府、青年团、妇联、武装部的负责干部520人参加会议。会议传达了西郊区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两年度关于生产规划的初步意见及关于开展冬季生产工作的指示,并对1955年度农业增产奖励办法做了布置。与会干部认为计划是空前巨大的,指标是适当的,表示要努力超额完成指标。

  1956年1月,在西郊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出台《天津市西郊区以农业合作化为中心的全面规划》,调整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并提出要适当增加蔬菜播种面积,集中力量增加蔬菜品种,扩大棉花播种面积,以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和城市需要。就合作化的发展,《规划》提出,到1957年春耕前,全区14543户农户全部入社,将14个以村为单位的高级社合并为4个以乡为单位的高级社,12个初级社并为3个以乡为单位的高级社,达到每乡1社。《规划》还就生产工作做出安排,以保证各项指标的落实。大会一致认为,《规划》符合天津市“一五”计划的精神与要求,也符合天津市西郊区的实际情况。因此,大会决议,责成区人民委员会贯彻执行该《规划》,并责成西郊区人民委员会和全区所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积极动员、依靠群众、努力工作,争取提前并超额完成“一五”计划。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