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党史记忆】开展生产自救和劳动互助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扈树珍 日期:2021-06-17
内容提要: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困难后,西青地区面临着如何把 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减至最小,进而发展经济的问题。针对此问题,西青地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自救运动,战胜了自然灾害,发展了生产。

  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困难后,西青地区面临着如何把 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减至最小,进而发展经济的问题。针对此问题,西青地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自救运动,战胜了自然灾害,发展了生产。

  1949年11月21日,天津县委召开首届党员代表会议,提出“生产救灾”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号召全县党员紧急动员起来,倾全力投入到生产救灾中去。当时,发展农业、增加产量是救灾的根本出路。由于西青地区多数农村的土地适合种麦,种麦便成了生产自救的关键。为做好这一工作,干部们发动群众积极自备或互相供购麦种。供销社积极调拨麦种,并协助政府贷种,为生产自救提供了保障。除积极组织生产外,西青地区农村还认真贯彻执行了天津县对农业生产的鼓励政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粮食获得较好收成。1950 年入夏后,西青地区又遭蝗虫灾害。于是男女老少一齐动手捕蝗。白天捕打捉拿、挖沟、追赶深埋,夜间灯光诱杀。经过日夜奋战,灭蝗近十万公斤,保住了农作物。7月,西青地区再次发生洪灾。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抢救被淹作物,加强脱水地块的后期管理,使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在抓农业生产的同时,西青地区还大力发展副业,增加群众收入,解决生活问题。当时西青地区农村的副业、手工业基础薄弱,除有部分人治鱼、搞运输外,大多搞些分散零星的活儿,俗称“打八岔”。针对这种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应对,广开副业门路。天津县六区古佛寺村的村民创造了扫碱土熬硝的方法,带动了全村 170户,形成新的副业,解决了全村三百余人的生活问题,得到天津县委的肯定。杨柳青镇组织近千名群众学习纺毛技术,进行生产;组织五百余人学习熬硝、扎花、柳编、纺织麻绳等技术,使副业得到了发展,群众度过了灾荒。

  在开展生产自救的过程中,五区李庄子的群众为解决秋收种麦时牲口少弱、人力不足的困难进行了自愿插伙,生产效率提高了很多。该村许多农民体会到插伙的优越性,纷纷参与,插伙组不断扩大、增多。天津县委针对这一情况指出,把群众组织起来互助生产是可行的。1950年9月8日,天津县召开了第一届第四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讨论了生产救灾工作,提出了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战胜困难,实现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会议要求按照不同地区,根据不同情况,本着“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各种类型的互助组。会后,在党团员干部的带动下,西青地区多数村子行动起来,组织起农副业相结合的各种类型的互助组。此时,杨柳青镇也在生产自救的基础上,组织起704人,31个劳动互助组。农民组织起来后,较好地解决了农业与副业争劳力、缺牲畜的矛盾,克服了自然灾害的影响,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在开展生产自救中,因未注意解决村干部工作与生产的矛盾,加之少数村干部阶级觉悟不高,因此产生灾民与村干部思想动摇,干部对工作不负责,不参加区干部会等问题,12个村有干部逃荒现象,引起领导的重视。后通过派干部赴村解决实际问题,组织插伙组进行生产,组织副业生产,对确实无资金者进行适当扶持,解决了生产困难,同时加强教育,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对村干部的使用上注意时间的照顾,减少会议,使干部和灾民群众情绪相对都稳定了。通过生产自救,西青地区各级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了生产,战胜了自然灾害,闯过了执政初期遇到的各种难关。同时抗灾自救本身也显示出党对人民的关爱。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