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位于中纬度,暖温带季风环流影响显著。东面的渤海是个内海,属于浅海,因而海洋影响较弱。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为克服这种冬寒夏热的不利条件,天津人有一套冬温夏凉的生活措置和生活习俗,以减少因气候而造成的种种困难。
旧社会,杨柳青人多住联三间的平房,外屋两侧各有一个大锅灶与东西两屋的土炕相连。这样既可烧火做饭,冬天还能烧炕取暖。
夏季,院内的多数人家都有厨房,房内垒有锅灶。没有厨房的人家,往往直接在院内垒个单独的锅灶,也有买个锅炝子(即用胶泥土混上蔴刀青灰垛做成的圆形灶,上面放上铁锅。后面留有烟口,锅炝下面有烧柴火的进口,续柴火烧水做饭)临时就乎的。这又衍生出垛锅炝子的手艺,杨柳青当时有运河南的李记、运河北的蒋记,从业人员基本都是以干杂活谋生的人。锅炝子由顾客根据院内的情况,提供尺寸订制。
解放后,一门一户的独门独院多改为大杂院了,院内空间有限,不可能满足家家垒灶的需求,人们顺势就改为用小炉子烧煤生火做饭了。总的来说,人们夏季不用东西屋两侧的锅灶,改为院内做饭是为了避免室内温度过高。用炉子做饭还有一个好处是生火快,能大大缩短做饭的时间,减少人在锅灶前受热的煎熬。如贴饽饽熬小鱼、粘卷子熬茄子、蒸土豆丝等,一锅烩就行了。炉子火力比锅灶猛,炒菜快,非常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没有冰箱,也没有保鲜膜,暑天饭菜的保存就成了问题。那时候的手艺人用竹篾和纱布做成一种纱罩,可将饭菜、碟碗等罩住,挡住蚊蝇,保持饭菜的卫生。这种纱罩几乎家家都有,用上几次就得刷刷。秋后天气凉了,便收起来以便来年伏天再用。为了让饭菜不变质,普通人家通常都是掐量制作,争取顿顿不剩饭菜。
富裕的人家可就讲究了,有自制的冰箱。他们夏季使用一种约两尺见方、深一尺半左右的木箱,箱内壁钉薄铁皮。然后买上一大块冰置入箱内。需要冰镇的食物就放入箱内冰块的四周。木箱外面用棉被包裹严实,延缓冰块融化的速度。
天津人讲究吃,杨柳青过去虽算作农村郊区,但因商贸发达,人们的思想和眼界都比较先进,见识过南来北往各地商客的家乡特色饮食。杨柳青人将这些特色融入本地饮食中,所以杨柳青人的“吃”是丰富多彩的。
口述:王桂生
撰文:张一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