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运河明珠丨忆杨柳青消夏民俗(一):伏天的冷饮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2-08-07
内容提要:运河明珠丨忆杨柳青消夏民俗(一):伏天的冷饮

  受南运河水运之利,千年古镇杨柳青历史积淀深沉,文化底蕴丰厚。南来北往的商客带动了古镇经济的繁荣,镇内商户林立,货郎遍地。其中,有不少挑担货郎售卖的是各色小食,极大地丰富了杨柳青的美食文化。这一篇专谈清末民初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杨柳青人消夏习俗中的冷饮文化。

  提到伏天的冷饮,首先必须要有冰!因南运河、子牙河穿镇而过,杨柳青有着得天独厚的窖冰存冰的天然条件。从清末、民国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杨柳青一直都有冰窖。杨柳青的冰窖行业始于清乾隆初年,由杨青巡检司与武汛衙门会办,在武衙(旧时十五街武汛胡同东侧,今元宝岛西岛北部,已不存)南墙外挖窖藏水。

  古时藏冰极为不易,冰是夏日里的顶级奢侈品,能够在夏日用上冰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清代之前,窖冰藏冰为官府专营。到了清代,商业藏冰大为发展,出现了专门经营藏冰的“冰户”,官府也向“冰户”派购用冰,这些商户便被称作“冰差”。

  掘冰一般在三九寒冬时节,当河流湖泊冰冻三尺后,工人们掘出冰块,储于冰室,以供夏时消暑所用。旧时代技术落后,即使将冰深藏于冰窖,冰块也会随着天气的转暖而融化。冰差通常会估算夏日用冰量的三倍冰量存入冰室。

  杨柳青最早的冰差,是为运河过往官船提供食品防腐保鲜之用,经费出自镇中商户、船户。后来,冰差渐渐与本地商户合作,按本地经营饮食、肉类、鲜果等行业,以及镇内富户等,每年按所需数量,预收订款,做为冬季窖冰之用,不再向商船户等敛款。鸦片战争后,运河航道梗塞,船只渐少,王公大臣南北往来,多依靠海上轮船。杨柳青的冰窖便集中为镇内需求服务。故而,在清同治初年,冰窖改为个体商户承包,除对过往官船,照常供献外,每年向杨青巡检司交银五十两及武汛租地费若干,官府发给冰窖承包商户龙票(具有龙形图案的许可证),不准其他商户私窖冰块,成为一种封建性的专卖把持势力。

  清末至民国后管理冰窖的经营者为戴筱臣,民国后商户虽已无龙票专营持权,但仍为其一家所独占。百姓将冰窖称之为“戴家冰窖”,地址也改为十五街村民张庆余家西侧。1932年戴筱臣死后,为其兄戴连泉接办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

  《杨柳青买卖通俗杂字》曾记载“往前看,武汛南,戴家冰窖在眼前,一块冰,价三角,天气越热块越小”。

  我是杨柳青十五街人,听老人提起过戴家冰窖。大概是在上世纪30年代,戴家冰窖发生过一次很大的火灾,将四周凉棚、房屋及代存货物全部烧毁。戴家冰窖自此一蹶不振,勉强维持经营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冰窖遗址只剩一方坑。1970年秋冬,杨柳青疏浚南河时,该方坑被清淤土方填埋。原址地名被称为冰窖,冰窖北面则被称为冰窖前。

  解放后,杨柳青镇一直在窖冰,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十五街大队建有冰窖,地址在大队水泵站北侧,紧靠运河,窖冰非常方便。冰窖东侧紧靠旧津德公路,方便冰块的运输。60年代末至改革开放初期,二街大队在延安砖厂北侧,子牙河南岸建有冰窖,从子牙河窖冰。

  冬天窖了冰,三伏天里人们就算是有了降温的原料。天然冰块的售卖者多为青少年。暑假时,孩子们干此营生,勤工俭学,补贴家用。他们一般在冰窖趸一个大冰块,肩挑或背筐背着,沿街叫卖,“都是白的呦——水物呦”。冰块可比冰棍便宜多了,因此深受群众欢迎。有人来买,少年们便从大冰块上敲下一小块售卖。小孩子们花上一两分钱就能买上一两小块冰,既凉快又解渴。

  有的人家往往会在午时买上一大块冰放在盆内,摆放在屋内阴凉处,将门窗关闭,尽量减缓冰块的融化速度。冰块在屋内即可释放凉气,以降低室内气温,人们还能在冰块周围摆上瓜果和饮品,晚间便能够吃到冰镇瓜果,如冰镇西瓜、冰镇绿豆汤、冰镇红果酪、冰镇酸梅汤等。等到冰块化成了水,一家人还可以在炎热的夏季喝到冰水。

  天然冰的售卖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人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售卖天然冰的行当基本绝迹。

  除了天然冰,最受大众欢迎的冰制品首推冰棍。清朝时期,中国的制冰业已相当普及。每逢夏季,许多商户都有冰制品出售,沿街叫卖冰制品的比比皆是。清代得硕亭创作的诗集《草珠一串》中记载:“儿童门外喊冰核,莲子桃仁酒正沽。”这“冰核”,有学者考证就是冰棒。

  杨柳青最早的冰棍是用自制的冰箱,其实就是一个木桶或是木箱,将冬天保存的天然冰放入木桶后,撒些盐,桶内搁置许多圆形的小铁桶,里面是加了糖或香精的糖水,然后再小铁桶里放入一根木棍。经过一段时间,小铁桶的糖水就冻住了。商户捏住小木棍使劲一拔,这就是最早的冰棍了。这类冰棍没有包装纸,有来买的了,商户便掀开木桶外的大棉被,当场拔出一根冰棍,直接递给消费者。

  20世纪初,杨柳青便有了冰镇汽水和刨冰等冷食,上世纪20年代后,又有了冰淇淋。但这属于高消费,一般多是富户购买。农户们是买不起这些的,大多在家里喝凉白开和绿豆汤祛暑降温。普通人家时而会给孩子买糖水冰棍,那时候的人们没有卫生的概念,故而也不觉得生水制成的冰制品不能入口。

  新中国成立后,杨柳青供销社建有冰棍房,主要有普通冰棍、小豆冰棍、奶油冰棍和雪花凌。虽然品种较少,但冰棍的卫生总算是有了保障,起码都是熟水冻制。那时候,杨柳青还有类似如今刨冰的小吃。杨柳青人用弧形钢片将天然冰刨成冰晶放上糖或糖精、香精、色素后,放在碗内售卖。

  到了上世纪30年代,杨柳青售卖冰镇汽水和冰镇啤酒的商贩就比较多了。针对的消费人群主要是大商铺的老板和镇内的世家大族和富户。

  口述:王桂生

  撰文:张一然

原标题:运河明珠丨忆杨柳青消夏民俗(一):伏天的冷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