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党史记忆】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十三)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扈树珍 日期:2021-07-09
内容提要:2012年,西青区对张家窝镇小甸子菩萨庙等新发现文物进行了测绘,绘制了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图纸及相关节点详图和复原三维效果图。“寻根大运河”文化发掘工作取得明显成绩,收集《霍氏家谱》等一批文史资料。积极做好大运河申遗准备工作,制定了《西青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实施方案》。完成西青区传统村落调查工作。

  建设文化强区(中)

  二、中国大运河西青段成为境内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西青区对张家窝镇小甸子菩萨庙等新发现文物进行了测绘,绘制了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图纸及相关节点详图和复原三维效果图。“寻根大运河”文化发掘工作取得明显成绩,收集《霍氏家谱》等一批文史资料。积极做好大运河申遗准备工作,制定了《西青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实施方案》。完成西青区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在全区范围内深人普查,走访普查了草编、柳编技艺、永乐高跷、西马高跷、曹庄法鼓会、香塔老会等多个项目,并且公布了《西青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6个类别13个项目。组织推荐杨柳青风筝等4个项目申报了第三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镇(民间花会)、中北镇(合唱)、大寺镇(舞蹈)、西营门街(曲艺)、李七庄街(书法、绘画)5个项目单位被命名为“天津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3年,西青区当城古寨、董家大院、安家大院等5个古遗址、古建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了京杭大运河西青段保护标志、界桩、遗产标识的制作安装等相关工作和国际专家验收工作。编写安氏祠堂、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文昌阁、董家大院、普亮宝塔等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字卷及图片卷。完成高氏家谱、地契陈列布展工作和“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展览、婚俗展览等提升改造工作,提升展览水平。完成了杨柳青年画馆提升改造工作。天津杨柳青博物馆被天津市文明委命名为首批50家天津市志愿服务基地之一。组织编写《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图册》。出版杨柳青民俗系列丛书《杨柳青儿童百戏》和《杨柳青的庙宇》等书。香塔音乐法鼓被列为天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6月22日,中国申报的大运河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西青段成为西青区境内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香塔音乐法鼓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开展西青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共普查单位700家,涉及藏品1300件,并新发现石碑一座。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剪纸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走进杨柳青大院区、南开大学,进行“非遗”项目宣传。组织霍庆顺、郝桂芬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中小学,为广大师生讲解年画文化和剪纸文化知识。举办纪念董湘昆先生京东大鼓艺术文艺演出。开展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选工作,评选出4个区级非遗项目,5个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香塔音乐法鼓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2015年,西青区出版了《西青文物集——传统建筑》。主要文保单位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建立起街镇、文化站、文保单位三级负责制度。举办了首届“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以“运河记忆活态传承”为主题,依托京杭大运河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将“京津冀”运河沿岸“非遗”项目通过展览、论坛、演出等形式进行了集中展示,提升社会和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参与天津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评选活动,有4人入选。非遗宣传展示常态化,以“珍爱非遗保护非遗从我做起”为主题,组织全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走进6所学校,授课36课时,宣传教育师生1500余人次。

  2016年,西青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作完成文物藏品档案988份,开展文物安全检查8次。为10个西青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杨柳青二中、杨柳青三中等7 个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基地授牌。杨柳青木版年画娃娃舞、李七庄邓店八极拳等动态项目、杨柳青年画传承人研修班优秀作品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优秀作品展等静态项目进行了集中展示。组织西青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学校6所,授课83课时,宣传教育师生3000余人次。在博物馆日组织开展文化遗产宣传、博物馆日宣传、红色教育进校园等各类宣传活动50余次。

  2017年,举办了第二届“运河记忆”京津冀非遗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和戏曲进校园活动200余次。

原标题: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