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从《赶大营》看天津精神 五大关键词解读西青人雄壮历史作为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1-05-14
内容提要:近日,由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天津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赶大营》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在天津市西青区融媒体中心举行。会上,海河传媒中心宣策研发部主任杨斌从媒体角度以五大关键词分析、解读《赶大营》如何创新方式方法讲好了天津故事。

  近日,由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天津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赶大营》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在天津市西青区融媒体中心举行。会上,海河传媒中心宣策研发部主任杨斌从媒体角度以五大关键词分析、解读《赶大营》如何创新方式方法讲好了天津故事。

  杨斌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宣策研发部主任、高级编辑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宣策研发部主任,天津市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高级编辑。首届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理论工作者。著有《电视幽默论》《悬念电视36计》等9部电视理论专著,发表著述350余万字。

  关键词一

  标志

  衡量电视媒体的专业水准和业界地位,有两个“度量衡”,就是新闻和纪录片。一个“短线产品”,一个“长线产品”。而这两种类型都应是“自制”而非“外购”。历史上,“大营客”有别于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生计所迫、背井离乡的人口迁徙,恰逢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万里戎机”而进行的主动能动的作为;创作《赶大营》同样是纪录这一雄壮历史画卷的主动作为。同时,作为首次全景记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录片,《赶大营》也会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关键词二

  原创

  这是我们一贯倡导的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制作团队。这就如同请客,“主家上灶”比“叫外卖”,不仅表示诚意,更彰显水平。以《赶大营》为标志,天津台近年来创作的《向往》《奠基岁月---天津1949-1956》《大美天津》等纪录片的总导演、总撰稿、摄像、解说、配乐等主创团队都是“自己人”。这既是创意之作,又是诚意之作,也是满意之作。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的纪录片拔尖人才,如总撰稿孙磊,解说刘彬侠、长军,配乐刘睿等。有些已经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像孙磊。有些,则会给观众带来熟悉的陌生感,像刘彬侠配音的《奠基岁月》让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戏路”大开,质感非常。

  关键词三

  融合

  天津台原有多支分属于不同频道的纪录片创作团队,家森工作室、《泊客中国》《中国人》《潮天津》《拾遗保护》等,如同重武器配属于各分支作战部队。近年,伴随着对频道资源的整合,这几支纪录片团队都融合到科教频道,成立了“纪录片工作室”,成为有气势、有能力的“炮兵纵队”“火箭军部队”。整合后的团队,成为可分可合的快速反应部队。分时可以依旧完成原有栏目的日常播出任务;合时可以完成台里统一的重大任务。去年和今年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大美天津》《奠基岁月》采用的就是这种多支团队合作完成的模式。这在以往由一支队伍很难独立承担或需要更长的创作周期。现在,则适用分集导演负责制,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融合,在纪录片创作上,更明显和快速地显现出优势和效果。

  关键词四

  水准

  从电视纪录片的角度而言,《赶大营》沿袭了家森团队惯性的风格,同时,又有创新。家森同志从业近40年,创作了《魅力天津》《全景天津》《华彩天津》《大美天津》等大量作品。风格特点为:视野宏阔、文本俊逸、叙事融通、制作精良。《赶大营》在保持以往叙事风格的基础上,又在凸显人物塑造和命运(如左宗棠、安文忠)及聚合古今事件与人物情感上有创新和突破,如加入杜明岑、张宇、安向阳等现实人物线,形成了事件、人物、情感多线路纵横捭阖、古今交融的叙事脉络。既有时间纵轴的纵深感,又有空间横轴航拍般的超视感。既符合传统制作规律,又应合大众审美趋向。

  关键词五

  宣推

  硬核的作品也需要对位的宣推。

  几年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题目《我军战史上唯一一个因为违反军纪而连升三级的人》。说的是: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因为没有制空权,所以,志司严令不准用轻武器打飞机,以免造成更多人员伤亡。1951年2月,志愿军42军一副班长因对敌机轰炸满腔愤怒,端起机枪打出7发子弹,没有击中。战友怕他违反军纪连忙劝阻,他不顾阻拦,再上弹夹,又打出7发子弹,飞机应声坠落。他的上级为难是奖是罚,事情上报到彭德怀司令员,彭总说,打下来还罚什么?要给立功,还要总结经验。他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而在后来的一次掩护大部队的阻击战中,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坚持了两天多。军长吴瑞林听到阵地上还有枪声,派两个营去查看,发现身负重伤的他,身边放着三十多支各种缴获的枪支,阵地前满是美军尸体。事情又报到彭德怀司令员那。彭总说,又是他,连升三级。他被提升为副连长。他叫关崇贵。这段内容摘自《朝鲜战争》一书,我是看过的,但对这段没有印象。我重翻了一遍书,找到了这一段。只有半页。放在书里并不起眼,但经过新媒体用亮眼的“标题”一包装,立刻引人注目。

  我10年前在大学讲《新闻传播史》时有一个观点,新的传播渠道或介质不太可能完全覆盖或取代上一个。现在媒体的飞速发展,使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每种介质都有其固有的、应有的价值及其存在的合理性。

  单维传播的作用和效果毕竟有局限性。而多维、聚合、融合传播所产生的效果就可能是几何级数甚至更大。所以,希望像《赶大营》这样的优秀作品,用更丰富的传播渠道手段,用像新媒体宣传“关崇贵”那样聚“睛”会神的方式方法,让它声名远播,就是讲好了天津故事,就是弘扬了天津精神。

原标题:从《赶大营》看天津精神 五大关键词解读西青人雄壮历史作为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