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运河明珠】讲述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的不解之缘——年画曾印武训传(十三)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1-05-07
内容提要:绵绵大运河,千里赖通波。流淌的是河水,更是经济、文化的交融。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天津市西青区组织新闻记者和运河文化学者成立“寻根大运河”采访团,从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的白浮泉到最南端杭州的拱宸桥,溯河寻根,重点考察了30多个城镇,见证了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水乳交融的文脉情缘。这个栏目里的系列文章是根据当年 采访团《寻根札记》精选改编而成的。

  编者絮语

  绵绵大运河,千里赖通波。流淌的是河水,更是经济、文化的交融。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天津市西青区组织新闻记者和运河文化学者成立“寻根大运河”采访团,从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的白浮泉到最南端杭州的拱宸桥,溯河寻根,重点考察了30多个城镇,见证了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水乳交融的文脉情缘。这个栏目里的系列文章是根据当年采访团《寻根札记》精选改编而成的。

  今天是2012年9月23日,“寻根大运河”山东段之行的第五天。上午,我们在聊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洪奇、教育科科长周政的陪同下,到冠县柳林镇瞻仰武训纪念馆。下午,我们离开聊城市赶赴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追寻于慎行先生遗迹。

  武训馆中受教育

  在冠县柳林镇,我们受到冠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丽慧,冠县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张隆军,柳林镇党委书记曹鑫,镇长左华等官员的热情接待。

  采访团一行是专门来瞻仰武训纪念馆的。纪念馆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武训生平,特别是办学事迹。冠县文化局原副局长任金光在座谈时进一步介绍了武训的相关情况。采访团团员,特别是一些此前没听说过武训的年轻团员皆为其执着的精神动容。武训(1838-1896),堂邑(今属聊城市冠县)人,原名武七,清廷为嘉奖其兴办封建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武训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乞丐行乞攒钱。后在柳林镇、馆陶、临清镇创办义塾。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三日,武训在临清其所办义学的房檐下,听着朗朗读书声含笑病逝,终年59岁。师生哭声震天,市民闻讯泪下,自动送殡者达万人。时人皆谓:谁说武训没儿子?

  纪念馆中有一副冯玉祥将军为武训的题词:特立独行百世流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大家认为,这副题词是对武训一生最贴切的评价。在武训墓前,大家向武训先生鞠躬,表达对他的敬意。

  年画曾印武训传

  孙之儁(1907—1966),字近之,笔名孙信,是中国早期漫画家之一。他敬佩武训的精神,欲以画传的形式加以宣传,曾三次创作《武训画传》,为宣传行乞终生、兴办义学的武训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1936年,孙之儁与段承泽合作,第一次创作《武训先生画传》。1937年春在天津《大公报》连载,并出了单行本,陶行知作了跋,先后再版8次,还由加拿大友人文幼章译成英文版在国外发行。1937年,孙之儁以四条屏幅形式画了《武训画传》连环年画,在天津杨柳青出版达3万份,发行到广大农村。1950年,孙之儁与当时上海武训学校校长李士钊合作,第三次画《武训画传》,由上海钱君勾主持的万叶书店出版。而此书刚一出版即与电影《武训传》一起遭到批判。

  “寻根大运河”采访团在查阅运河沿岸历史文化资料时,发现了孙之儁第二次创作武训画传时与杨柳青年画发生的关系。据了解,这次创作的画传是以四条屏形式创作的十二幅彩色连环画。虽然其画法不是杨柳青年画,但作为年画销售,极大地扩展了武训在农村的影响力。

  采访团到冠县武训纪念馆来既是对这位奇丐景仰所致,也希望能够寻到当年这份年画式画传的踪迹。但由于年代久远,而年画又是一次性消费品,不易保留等原因,冠县的同志们并不知道杨柳青年画与武训画传的联系。失望之余,我们不禁想,哪怕是能看到别的版本的武训画传也是好的。但武训纪念馆的同志表示,他们知道有画传印行,但馆中并无收藏。柳林镇党委书记曹鑫了解到我们有此心愿后,把自己珍藏的唯一一套孙之儁的女婿——著名画家李燕主持印制的线装精装本《武训画传》赠送给了“寻根大运河”采访团。采访团员们都说这真是不虚此行,得到了宝贝。

  忠厚待人的于慎

  于慎行(1545~1608),山东东阿镇(今属聊城平阴县)人,明代政治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是明朝三代帝师。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为人忠厚老成,熟悉历代典章,对明朝礼制建设有较大贡献。

  于慎行为人忠厚平恕、襟怀坦白。不管对皇上、对首辅还是对同僚皆心胸坦荡、真诚相待。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解决了明朝中期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明朝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张居正个人作风独断专行、压制百官,引起朝中普遍不满。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专恣不法,而被下狱谪戍。同僚都避讳刘台。而于慎行却独往视之。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神宗予以批准,举朝大哗。于慎行与其他大臣一起疏谏,以纲常大义、父子伦理劝神宗收回成命,张居正很不高兴。一次,他对于慎行说:“子吾所厚,亦为此也?”于慎行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正以公见厚故耳。”

  后来,张居正死去,反对他的势力执掌了朝政,左右了神宗。这时,张居正遭政敌攻击,死后被剥夺封爵,籍没全家。于慎行在这种情况下,不避嫌怨,以恳挚的语气写信给主持此事的丘橓,“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实堪可怜,望予关照。

  于慎行与杨柳青的渊

  于慎行是著名政治家,也是著名文人,并且,他与杨柳青还有扯不断的渊源。

  当年他曾留诗《杨柳青道中》,诗曰:

  鸣榔凌海月,捩舵破江烟。

  杨柳青垂驿,蘼芜绿到船。

  笛声邀落月,席影挂长天。

  遥望沧州路,从兹遂渺然。

  此诗,意境幽远、深邃、优美含蓄,既透露出诗人对运河畔杨柳青旖旎美景的留恋,又透出诗人淡淡的乡愁,实为诗中佳作。

  于慎行还曾为杨柳青镇张大中丞墓撰写过碑文。中丞是对古代御史中丞的简称,是御史大夫的副职。明清两代多由巡抚兼御史中丞职。墓主人张愚,字若斋(1500-1552),是明代戍边名将,生前曾任延绥镇(明代九个边防重镇之一)巡抚之职,故而称其为张大中丞。

  据资料记载,张愚墓有碑五,题撰者包括有徐光启、李春芳、于慎行、钱象声等,这都是当时的显贵人物。

  我们本来是想拜谒这位曾与杨柳青结缘者的墓地的,可惜的是他的墓地已毁于“文化大革命”。好在平阴县的洪范池镇的洪范池公园还很好地保存着于慎行的墓志铭。但墓志铭锁于玻璃柜中,由于反光记者无法拍照。于是,我们提出想打开玻璃门以便拍照。讲解员说,这是我们这里的宝贝,只有镇长有打开这块大石碑的钥匙。

  采访团员们还不死心,费尽口舌求得了一套于慎行墓志铭拓片。拿着拓片,又想起柳林镇获赠《武训画传》之事,大家都说,今天是采访团收获最多的一天。

2012年9月24日凌晨

写于汶上县格林豪泰商务酒店

文字:冯立 李焕丽 田健

原标题:运河明珠 | 讲述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的不解之缘——年画曾印武训传(十三)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