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运河明珠】讲述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的不解之缘——临清潭腿传西青(十二)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1-05-06
内容提要:绵绵大运河,千里赖通波。流淌的是河水,更是经济、文化的交融。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天津市西青区组织新闻记者和运河文化学者成立“寻根大运河”采访团,从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的白浮泉到最南端杭州的拱宸桥,溯河寻根,重点考察了30多个城镇,见证了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水乳交融的文脉情缘。这个栏目里的系列文章是根据当年 采访团《寻根札记》精选改编而成的。

  编者絮语

  绵绵大运河,千里赖通波。流淌的是河水,更是经济、文化的交融。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天津市西青区组织新闻记者和运河文化学者成立“寻根大运河”采访团,从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的白浮泉到最南端杭州的拱宸桥,溯河寻根,重点考察了30多个城镇,见证了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水乳交融的文脉情缘。这个栏目里的系列文章是根据当年 采访团《寻根札记》精选改编而成的。

  今天是2012年9月22日,我们“寻根大运河”活动山东段的第四天。在聊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洪奇、教育科科长周政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运河名城临清市。临清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振原和张中才、陈春生两位副部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上午,马鲁奎、靳国恩、王明波、郑书红、魏庆新、魏辉等当地专家与我们座谈。下午,我们瞻仰了著名的临清舍利塔、鳌头矶吕祖堂,参观了考棚街遗址以及张自忠纪念馆、季羡林纪念馆、临清市博物馆。我们还特别到临清永祥贡砖生产基地,实地探访临清贡砖的生产过程。

  厚重的临清文化

  临清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临清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成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荣兴盛达五百年之久,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美誉。

  市内现存的鳌头矶、清真寺、舍利塔、运河钞关等,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还是武训兴学所在地、山东快书诞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也是著名的轴承之乡、京剧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 

  可贵的是,临清城至今保存着明清古城的格局,虽经历史风雨,但古城的总体风貌没有被破坏,那些蕴含着历史和文化的街巷、胡同仍存。据介绍,临清在城市规划上已经确定要建新城,保旧城。2008年,“临清运河文化保护协会”策划、组织了临清胡同游。该活动旨在宣传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的一项活动。它广受群众欢迎。如今,临清市旅游局已经把该活动作为推广临清旅游的一个品牌。

  在下午的参观过程中,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临清胡同的魅力,这种魅力源于胡同中历史文化的积淀,这种魅力不是钢筋水泥能制造出来的。

  或许有人说,之所以临清能保存古城格局,保留了胡同街巷是因为经济不发达。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确实在拆旧建新,让老旧建筑无存。但这恐怕不是临清能保存古城格局的唯一原因,临清市文化中心就是证明。建成于2008年8月的临清市文化中心位于该市温泉路以南,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文化中心由规划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张彦青艺术馆六馆组成,是集场馆、园林绿化、水体景观、运河公园、迎宾道路等多种景观元素为一体的大型景观建筑群。看着这样的一个以文化为承载内容的建筑群,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地方年财政收入不到9亿元的县级市的手笔。所以,对文化,对历史的重视才是临清能保护好古城的最重要原因。

  临清砖与杨柳青

  临清是著名的产砖地。过去曾有“临清砖,北京城”、“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说法。当年大运河上的漕运船,路过临清时都要无偿给皇上捎带四十块临清贡砖进北京。北京城、故宫、十三陵、天坛等等所有建筑用的青砖,都来自临清。据马鲁奎老先生介绍,临清制砖用的是运河淤积之土,称为莲花土,它土质好,含铁量高,烧的砖质量就好。前些年曾有专家用硬度仪测量临清舍利塔上砖的硬度。舍利塔第六层上一块砖的硬度居然达到了260号,而一般的石头才240号。

  采访团在来临清前曾猜测临清的砖与杨柳青有关,这是因为元代翰林修史官揭傒斯的一首《杨柳青谣》。《杨柳青谣》中说,“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昨日临清卖苇回,今日贩鱼桃花口……”

  我们问马先生,临清距离杨柳青这么远,它要这么多苇子干什么?是不是用来做烧砖的燃料?临清本来就是水乡,难道临清没有苇子?马鲁奎说,芦苇是用作编织苇箔苫盖砖坯子的,临清虽然也产苇子,但远远不够用的。

  应该说是杨柳青的苇子帮助临清制出了贡砖,是临清人和杨柳青人的劳动一起造就了北京城。

  下午,我们参观了临清永祥贡砖生产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贡砖的传承人景永祥老先生向我们介绍了贡砖的历史和制造过程。临别时,他把亲自烧制的一块仿制贡砖送给采访团,采访团则回送他杨柳青年画“健康长寿”。这也算是一段文化交流的趣话吧!

  临清潭腿传西青

  中国武术有“南拳北腿”之称,“北腿”以潭腿等为代表。据传,潭腿始创于宋初,其创始人为昆仑大师。昆仑大师原名不详,只知其本为五代后周的大将。他曾奉命远征东海,此间,赵匡胤皇袍加身,篡周立宋。他自知无力回天,当即解散军队,削发为僧,隐居临清龙潭寺(今属临西),法号“昆仑”。大师身怀绝技且精通医术,恐失传,遂在龙潭寺立门收徒,又见流传武功多重拳法,而失于腿法。腿长力大,且极富隐蔽性的特点,故将武术与医术融为一体,研创出以腿功见长,独具特色的潭腿武术。“潭腿”之“潭”因龙潭寺之“潭”而名,又称“临清潭腿”。据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召集天下比武,选出十八家最好的拳术,定名为宋朝十八家,潭腿被列为十八家之首。明代时,临清潭腿与少林罗汉拳互换。于是,临清潭腿有了罗汉拳,少林寺也有了潭腿。后来,少林寺又将拳架有所改动,并增添了两路,形成了少林十二路潭腿。至今,在武术界流传有十二路潭腿和十路潭腿的练法。潭腿发展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并逐渐传入更多其他门派。

  据史料记载,西青地区也有潭腿的传承。

  据载,清末杨柳青有一位王国立,其家族为旗人。年轻时曾在北京做镖师,其武艺属昆仑派潭腿门(作者按,所谓昆仑派应为传自昆仑大师之意,后人误认为是昆仑派)。王国立为人忠厚,行侠仗义,与爱国武学大师霍元甲交情甚厚。据王家后人和高龄弟子回忆,当时霍元甲经常从南乡(小南河)来杨柳青向王国立探讨武艺,王国立还将霍元甲介绍到河北省景县与“赵家五虎”切磋潭腿技艺,使其武功有了很大的飞跃。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会时,王国立应邀携弟子赵连和、赵连城前往助威,为霍元甲捐款并传授了潭腿十路拳。

  这次我们到临清,算是为精武潭腿寻到根了。

  拜师临清

  座谈时,临清武术协会主席魏庆新也在座。此前,我曾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节目录制的《铁打潭腿》中看到过他讲述潭腿的历史。其人虽然练武但英武中带有儒雅,不同于一般人印象中的练武者。

  由于时间紧促,座谈为结束记者就请魏先生到会场外做了采访。采访结束,魏先生告诉记者,节目中做身份介绍时不要说是潭腿传人,而应说是临清武术协会主席,因为他有武协主席这个身份,再在媒体说是某一门派传人有专门宣传某一门派之嫌。听他这么一说,我立刻感觉到他不是争强好胜的一介武夫,而是有涵养能包容的人。

  中午就餐时,魏先生讲了他对武术的认识。他认为练武重要的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同时强身健体,而不是争强斗狠。他还借用司马迁《史记》自序中的一段话讲了他对武德的理解,即:非信廉仁勇者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

  我虽然是武术外行,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非常喜欢。听了魏先生话后自忖,这不就是我心目中的武术家吗?于是很冒昧地向魏先生提出希望成为他的寄名弟子。魏先生知我真心仰慕武术的精神,爽快地答应了。

  晚上,他专门来到我们下榻的宾馆,送来了他题写的,赶了一下午时间装裱好的条幅,作为给我的礼物。条幅上书: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我想,这八个字会成为我精神修炼之路上的鞭策。

2012年9月23日凌晨

写于临清市临清宾馆

文字:冯立 李焕丽 田健

原标题:运河明珠 | 讲述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的不解之缘——临清潭腿传西青(十二)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