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运河明珠 】讲述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的不解之缘——红牡丹的家乡(八)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韩璐 日期:2021-05-02
内容提要:绵绵大运河,千里赖通波。流淌的是河水,更是经济、文化的交融。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天津市西青区组织新闻记者和运河文化学者成立“寻根大运河”采访团,从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的白浮泉到最南端杭州的拱宸桥,溯河寻根,重点考察了30多个城镇,见证了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水乳交融的文脉情缘。这个栏目里的系列文章是根据当年采访团《寻根札记》精选改编而成的。

  绵绵大运河,千里赖通波。流淌的是河水,更是经济、文化的交融。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天津市西青区组织新闻记者和运河文化学者成立“寻根大运河”采访团,从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的白浮泉到最南端杭州的拱宸桥,溯河寻根,重点考察了30多个城镇,见证了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水乳交融的文脉情缘。这个栏目里的系列文章是根据当年采访团《寻根札记》精选改编而成的。

  今天是2012年8月22日,大运河天津静海和河北省段的寻根之旅的第八天。我们在著名的杂技之乡吴桥探访运河文化。吴桥县委宣传部的张部长、县文广新局吴局长等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并请杨双印、张彦广等当地专家与我们座谈。

  吴桥杂技不陌生

  提起吴桥杂技,我们并不陌生。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有很多吴桥人在杨柳青撂地摆场子,变戏法、练硬气功,很受老百姓欢迎。在90年代初,曾有一个吴桥杂技团连续多日在杨柳青带状公园的儿童园门前广场(上世纪80年代建于运河废弃故道,现该河道已重新挖通)上搭帐篷表演,场场爆满。

  朱国成老师说,他还记得小时候村中有个一卖艺的吴桥人叫王傻子。他每次卖艺后都推销一种刀伤药。他的刀伤药搽上后能立刻止血,甚至连刀口都看不到。

  在吴桥的杂技大世界,我们采访了以表演“三仙归洞”而闻名的老艺人,人称“鬼手”的王保合。王保合说,他在50多岁时就曾在杨柳青撂地演出,在天津还有他的徒弟。

  吴桥的专家告诉我们,过去吴桥艺人曾有“走柳口、下东北”之说,这柳口就是杨柳青。旧时陆运不发达,运河就成了吴桥杂技艺人外出卖艺的最重要通道。过去杨柳青是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因此也就成了吴桥艺人卖艺谋生的重要目的地。可以说大运河让西青与吴桥杂技结了缘。

  从江湖杂耍到文化产业

  吴桥有一首歌谣,颇能反映旧时杂技艺人的生活状态: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

  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

  南北二京都不去,运河两岸度春秋。

  财主种有千顷地,老子玩耍不伺候。

  运河文化与杂技文化形成重叠,运河各码头都留下了吴桥的杂技艺人们的足迹。据吴桥的专家说,在吴桥杂技兴盛时,一些村庄有村民几乎走光,只留几个妇女孩子的情况。虽然有当年孙福友那样挣回整船银元,娶回俄罗斯老婆的成功者,但大多数艺人则备尝艰辛。其地位也不过是江湖杂耍,难登大雅之堂。解放后,国家对杂技艺术给予了高度重视,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杂技团,而吴桥杂技艺人成为了各地杂技团的主力。

  改革开放后,吴桥杂技更是焕发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县473个村,村村都有杂技艺人,近万名杂技艺人常年活跃在国内外杂技舞台上,年演出收入近亿元。

  1993年11月26日,投资六千多万元、占地六百多亩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正式对外开放。它以杂技文化发展为主线,以杂技艺术为特色,集杂技旅游、人文、博物、民俗、培训、比赛交流为一体,内有江湖文化城、杂技奇观宫、魔术迷幻宫、滑稽动物园等景区。过去行走于江湖的艺人们在家乡有了自己固定的表演场所,而集中表演又使各种杂技、各种相关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如今吴桥的杂技业正在带动服务业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杂技旅游为龙头,多种产业相依托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据相关报道,以杂技大世界为龙头的吴桥杂技旅游业,2011年创产值6.6亿元,占全县GDP比重的11.8% 。杂技旅游业已经成为吴桥的支柱产业。

  我个人认为,吴桥紧抓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杂技,做大旅游产业的做法很值得西青借鉴。西青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能保护好、开发利用好也将成为西青发展的一大助力。

  孙膑神牛

  吴桥不仅仅有杂技,其历史文化底蕴也很深厚。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膑的墓就在吴桥。孙庞斗智的故事流传千古,但孙膑在战胜庞涓后去向如何,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东周列国志》上说他随师父鬼谷子修行去了。所以古人有诗赞曰:“孙子知兵,翻为盗憎;刖足衔冤,坐筹运能,救韩攻魏,雪耻扬灵;功成辞赏,遁迹藏名。揆之祖武,何愧典型!”既然孙膑遁迹藏名了,那么其墓之所在也是一个谜了。多个地方均称是孙膑墓所在。但吴桥有官方的记载。据清代《大清一统志》卷二二载:“孙膑墓在吴桥县东南十五里,旁有庙”。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我们看到一头石牛。石牛刻于清初,原在孙膑庙,立姿,头左偏,尾右摆,两目圆瞪,双耳平伸,额上只剩一角,背有鞍鞯,鞯两侧各有一蹬下垂,头、尾部有缰套相连。摩尼中部浮雕大朵云纹,从内向外依次有宝莲花、古钉、古钱。雕刻非常精美。据吴桥同志介绍,石牛原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我们不禁感叹:本以为吴桥只有杂技,没想到吴桥的历史文化如此深厚。吴桥的同志骄傲地说:“我们的历史文化确实厚重啊!在我们县的范屯村有距今四、五千年的古村落文化沉积层呢!”我们也不示弱:我们西青区的当城村也有古代沉积层,而且是宋元、明清两层呢!

  大家相视而笑,我们都是大运河边的文化厚重之地!

  吴桥也有法藏寺

  座谈中,吴桥的专家说,2010年3月,吴桥县安陵镇小齐村的村民们偶然发掘出5块石雕,其中包括一对赑屃,两块碑额和一件石墩。经鉴定,其为明代寺院遗存。碑额正面中心刻有“重修法藏寺记”的字样,另一面为篆书体,字迹暂时无人能识别。据了解当地原来确有“法藏寺”。根据《吴桥县志》的记载推算,法藏寺应建于唐朝,最后一次修缮在明代,毁于清光绪年间。

  下午,我们来到法藏寺遗址,瞻仰了寺庙遗存。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寺庙仅存的台阶遗址,看到了碑额和赑屃。我们发现碑额后面篆字应为“碑界题名”四字。所谓无人识别之说恐为误传。

  吴桥的同志说,按照佛教的说法,阿弥陀佛曾为法藏比丘,所以法藏寺是阿弥陀佛道场。据说唐代时仅有三座。吴桥同志的说法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我们说西青也有法藏寺,而且始建于陈隋之间,现在复建为千尊玉佛寺。如果说唐代全国法藏寺只有三座,那么西青与吴桥的法藏寺就各占其一了。那两寺就是兄弟寺庙了。而唐代时,中国佛教的阿弥陀佛信仰并不普遍,法藏寺较少的说法是十分可信的。两寺确实可能是兄弟寺庙。这样一来,我们在吴桥就从宗教文化上寻到亲了。

  2012年8月22日晚

  写于家中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