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
|
||
|
||
编者絮语:绵绵大运河,千里赖通波。流淌的是河水,更是经济、文化的交融。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天津市西青区组织新闻记者和运河文化学者成立“寻根大运河”采访团,从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的白浮泉到最南端杭州的拱宸桥,溯河寻根,重点考察了30多个城镇,见证了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水乳交融的文脉情缘。这个栏目里的系列文章是根据当年采访团《寻根札记》精选改编而成的。 2012年8月15日。今天我们南下,开始了大运河天津静海和河北省沧州段的寻根之旅。 踏上新征程 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寻根大运河”天津·西青记者团很好地整理了北运河段的采访成果,写出了多篇文章;根据在北运河寻根期间获得的线索,我们还在西青开展了域内寻根活动,找到了刘紫蘅书写的杨柳青地名碑;接受天津广播电台的采访,录制了相关节目。 休整期间,“寻根大运河”天津·西青记者团做了大量功课,对即将考察的南运河及其相关历史文化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对行程安排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次启程我们还增添了新生力量。天津日报集团《城市快报》的柴波、庄健,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马诚、郭春阳、刘楠,西青报社的于宏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之中。相信他们必定能为活动带来新的活力。 有了充分的准备,有了新同志的加盟,面对新的征程,我们充满信心! 成功的前站 此次行程的第一站是运河古镇——独流。关于独流镇的历史文化我曾有一个线索,但是后来断了。于是,在正式探访独流之前,我提出要去打个前站,以期重新接上线索。 于是,8月9日,我同西青报社的倪师傅一起提前到独流跑了一趟。事实证明,这个打前站是非常正确的,而其过程则像当初在中山公园的经历一样奇,一样巧。 那天,到独流后我便找到聚集老人最多的独流菜市场。说实在的,我要问的事情距今时间太长了,问年轻人恐怕不知,即使问老人,如果当年未实际接触过也未必知道。所以,只能是碰一下运气。 我便上前问:哪位老人家知道独流镇在理的情况?众多老人都说不知,但一位看起来只有六十多的老人却说他知道。于是,我进一步问:您听说过众善堂的情况吗?老人答:知道,我年轻时就在理啊!老人叫张大庆,今年已经80岁了,但他不抽烟不喝酒,身体硬朗,精神矍铄,难怪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张大爷得知我要沿运河采访相关历史文化非常高兴,他说很多历史如果再不挖掘就要淹没了,你们的工作很及时啊!他带我登门拜访了几位对独流理门历史有较多了解的老人,并告诉我独流镇原党委书记张春山曾撰写独流镇志,对独流的历史文化非常了解。这都是非常宝贵的线索,相信有了这些线索,采访团的独流之行一定是成功的。我的这趟前站没白跑。 追访百岁传奇老人 我们今天到独流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追访一位百岁传奇老人的遗迹。这位老人叫李忠祥。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李忠祥原是行伍出身,30多岁时看破红尘,在西琉城村三官庙出家。他虽为道长,但同时也是理门(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以禁戒烟酒、毒品为特色的民间慈善组织,又称在理)的掌法人。1931年,李忠祥在三官庙后建房,成立众善堂理门公所。1950年农历三月初四,李忠祥坐化,享年114岁。据传,他有深厚的内功修养,有“长日打坐、不食不泄”的气功,“多冷不戴帽,走路快如风”的体质,并且“耿直”、“和蔼”、乐善好施,当年在百姓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方圆数百里,包括文安、霸州、台头、胜芳等地的百姓提起李忠祥几乎无人不知,把李忠祥当作活神仙。独流镇曾经的理门止静堂公所,就是李忠祥创立的。至今,独流镇对理门有所了解的老人提起李忠祥的事迹都津津乐道。 采访中,90岁的于文贞老奶奶向我们提供了她所珍藏的关于李忠祥的文字资料,87岁的张恩彩老人将他珍藏多年的一张李忠祥的照片送给采访团。照片中,李忠祥须发皆白,留着典型的理门领众发型,左臂带有红十字臂箍,安详笃定。这或许是如今唯一能让我们领略这位百岁传奇老人风采的照片了。 ![]() 天下第一坛 在独流,镇党委阎副书记、镇政府朱副镇长热情接待了我们。静海县文化局副局长何洪新、社文科李会、文化馆祖红霞参加与我们的座谈,参加座谈的还有县志办原主任王敬模、独流镇人大原主席张春山以及文史专家张秀卿。王敬模主任对义和团的历史有专门研究,曾经骑自行车跑遍静海县和西青区的相关村庄调查了大量关于义和团的史料。他向我们介绍了义和团在独流的历史。 与杨柳青一样,独流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活动地。当年它以天下第一坛而闻名华夏。这要从义和团的著名首领张德成说起。张德成是河北省新城县白沟河人,素以操船为业,经常沿南运河、子牙河往来于独流、工口、天津一带,并与武林中人和下层群众结下深厚友谊。后来又在独流给一个姓段的富户打短工。当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清政府的政治日趋腐败,使张德成逐步树立了反帝爱国思想。他凭借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发动民众,组织义和团,光绪二十六(1900)年四月,他在独流镇老君庙(今独流镇胜利街织物厂)建立了“天下第一团”,并设立坛口,号曰“北坛”。当地民众由于对不法洋人的愤恨而纷纷加入,使义和团得以迅速发展,很快形成一个强大的农民武装。此后,张德成沿运河北上,又在包括杨柳青的今西青地区设立坛口十余处。当年六月下旬,张德成率领团众七、八千人进入天津,与曹福田领导的团民汇合,共同对八国联军作战,终因武器落后等原因失利。败退静海王口时,张德成被当地地主武装杀害。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不啻为一场人民群众顽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我们要记住这段历史。 运河水酿出独流醋 到独流不能不提到当地特产——独流老醋。独流老醋产于静海县独流镇,因此得名。独流老醋是中国三大传统名醋之一,与山西陈醋、镇江米醋齐名。始创于清康熙初年(1665),是宫廷御用贡品。它精选优质元米、红粱等原料,采用传统配方及工艺,经3年陈酿方成,故又称之“三伏老醋”。色泽酱红,清澈透亮,口味软绵,酸中回甜,且久存不霉。能够解腥去膻,除腻增香,助消化,深受食用者喜爱,驰名海内外。西青人现在所吃的醋基本都是独流老醋,很多西青人还直接到独流购买独流老醋。所以,到独流不参观一下独流老醋的制作过程是不行的。在有关方面的陪同下,今天下午我们参观了天津市天立独流老醋股份有限公司,杨建华副总经理领我们参观了独流老醋的制作过程,向我们介绍了独流老醋的历史。 相传静海独流镇运河水异常甘甜可口,远近百里无人不晓,久而久之这消息传到了康熙皇上耳朵里,他就下了一道圣旨:用御河水给我造御酒,年年进贡。皇差拿着圣旨到了独流,对造酒名师来福说了这件事,来福不愿把祖传技艺献给皇上,就撒谎说:“甜水加热要变酸酒的。”皇差知道他在刁难皇家,便说:“就要你造酸酒,不酸就杀你的头!”来福没办法,只好烧香求助天上的造酒仙师杜康来解难了。杜康知道了变化为一位老者来到来福家,说:“酸酒米糠出,二十一日酉时流。”来福得到神仙秘诀感激不尽,赶紧以米做糠,用制酒的方法,发酵21天,到酉时,果然流出了开胃止渴,调味提神的酸酒来。可是这不能叫酸酒呀,聪明的妻子就按着仙师说的秘诀说:“这酸酒不是二十一日酉时出的吗?我们就叫它醋吧。”来福听了,高兴得直叫:“好!好名!”他们就把醋送进了北京,康熙皇上品尝了之后,果然开胃提神,又听传说后龙颜大悦,特颁谕旨,钦定“醋”名,并昭告天下。 这只是一段民间传说,但充分说明了独流老醋与运河“甜水”密不可分的关系。天立公司的职工告诉我们,过去没有自来水,这独流老醋几百年都是用的运河水啊!没有运河水就没有独流老醋。 2012年8月15日 写于静海县城太亨商务大酒店 (来源:西青档案)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