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
|
||
|
||
西青区是大运河上的一颗历史文化明珠。她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岁月让她的许多历史文化资源蒙上了尘土,不为今人所见。 ![]() 《美的溯游》摄制组沿途拍摄京杭大运河两岸风光 2008年,旨在发掘西青历史文化资源的“寻根大运河”活动开始策划,并开始在西青本土的历史文化发掘工作。2012年,西青区委、区政府组织成立了由新闻记者、历史文化学者组成的“寻根大运河”天津记者采访团,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南下,开始了异地采访的寻根溯源之旅。 活动中,西青历史文化资源取得了很多新发现,并对这些发现以及西青既有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让这些成果落到实处,西青区融媒体中心策划、西青区档案馆主编了《寻根大运河》系列丛书,并于近日出版发行。丛书分为《“寻根大运河”纪实卷》《西青历史文化撷珍》《运河沿岸西青文脉》《西青古诗词集萃》《西青历史文化图集》五本,共178.5万字。 ![]() 《寻根大运河》系列丛书 《寻根大运河》系列丛书的出版,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溯源寻根,传承文脉,弘扬运河文化,保护好绵延千年的文化纽带;能够帮助大运河重要节点建设方案的完善;能够助力传承保护年画等民俗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名镇、构筑古韵悠扬的运河村落,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风光。它不仅是西青区运河文化发掘展示的重大成果,更能够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注入灵魂,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为打造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这个新的运河明珠做出自己的贡献。 西青一直以抢救、挖掘、整理、传播西青区历史文化为己任,除出版系列丛书外,还与天津电视台联合录制纪录片《美的溯游·探寻杨柳青年画的故事》,协助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拍摄的电视历史纪录片《精武传奇》,与天津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赶大营》,2020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引起广泛反响,同时还联合杭州、苏州、济宁、沧州、北京等省市9家融媒体中心,启动“幸福照相馆·爱上大运河”全国九城融媒大行动,并推出杨柳青年画娃娃表情包,让广大网民产生共鸣,使西青成为百姓心中的“诗和远方”,助力天津成为“网红城市”。 即日起,特开设《运河明珠》栏目,陆续刊载《寻根大运河》系列丛书内容,为读者奉上一幅运河文化风貌长卷。 全长约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中国6省市和5大水系。运河水孕育了沿岸世代居民的生命,浇灌滋养了那里的文明。 天津市的大运河段自北向南,流经武清、北辰、河北、红桥、南开、西青、静海7个区,全长195.5公里。大运河是西青人的母亲河。大运河在西青界内既有干流,也有支流。它的干流自西向东贯穿辛口、杨柳青、中北、西营门4个街镇,34公里长。它的一条支流──运粮河──从明朝开挖,流经张家窝、精武、李七庄、大寺4个街镇;它的另外两条支流──赤龙河、红泥河──流经王稳庄镇。历史上,西青区的大部分村镇都是在大运河及它的支流沿河而建、因河而兴的,西青人的祖辈们大多都是枕河而居、喝运河水长大的。 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流动的大运河孕育了西青繁荣辉煌,更孕育了享有世界声誉的年画文化、大院文化、精武文化和赶大营文化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西青区,大运河是西青人的母亲河!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深刻认识到,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的硬实力上,更表现在文化的软实力上。经济是“筋”和“骨”,而文化是“气”和“神”。离开了文化内涵底蕴,城市化建设只能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有形无神、有壳无魂。为壳注魂,让魂归壳,魂壳交融,一个城市才能有筋骨、有血肉、有活的灵魂,才会汇聚人气,让人品读、赏玩、青睐。因此,围绕千年大运河,充分挖掘、整理它的历史文化,变旅游资源为旅游资本,利用它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与城市的大发展相配套、相依托、相交融,已经越来越有必要,越来越刻不容缓。 从2008年开始,西青区组织新闻媒体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今晚西青》上开设“寻根大运河”主题文库,组织媒体记者和文化学者开展拉网式乡土调查,特别是对60岁以上老人开展了抢救性调查,并向全国大运河流域省市征集文章,相继挖掘整理史料文章500多篇,拍摄了大量照片。挖掘出乾隆皇帝、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等古人吟咏西青的诗赋1100余篇;挖掘考证出康熙、乾隆皇帝多次泊船驻跸西青的史料;挖掘了杨柳青大院区石、董、周、安、久等家族兴衰的史料;探寻了霍元甲、韩慕侠、周恩来、张学良、白玉霜等大量历史名人与西青的深厚渊源;挖掘出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在天津培育稻米、花卉,引进推广种植红薯的史实;寻找到曹雪芹曾在水西庄撰写《红楼梦》的史料;历史性地发现了天津有妈祖娘娘、岳飞的后代家族;还抢救性整理了濒临失传的运河船工号子和被誉为“天津民俗活化石”的《缸鱼》年画…… 随着乡土调查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西青的文化不是孤立的,离开整个大运河流域去挖掘研究自己的地域文化是片面的、肤浅的,还必须挖掘、探寻西青在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上,到底与大运河沿岸地区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杨柳青年画为何被称之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首、之冠”?为什么杨柳青年画会有那么多描绘运河沿岸各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风土民俗的题材?霍元甲的迷踪拳和运河沿岸的河北沧州的武术、山东临清的谭腿究竟有哪些紧密联系?研究本土文化,必须走出去,沿大运河寻根溯源。 从2011年开始,经过精心策划、周密筹备,西青区成立了由新闻记者、历史文化学者组成的“寻根大运河”天津·西青记者采访团,于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南下,开始了异地采访的寻根溯源之旅。 ![]() 西青“寻根大运河”记者采访团与沧州文史专家座谈 ![]() 西青“寻根大运河”记者采访团向德州老船工赠送杨柳青年画 按照“挖掘历史文化资料要有新发现;对运河相关调查研究要有新成果;古为今用、他为我用,对城市发展要有新启示; 宣传天津、加强交流要结识新朋友”的指导原则,记者采访团沿京杭大运河跨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7个省市,从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的白浮泉到最南端杭州的拱宸桥,沿河寻访考察了30多个城市。 通过异地采访,寻根溯源,充分挖掘、探究天津西青在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民俗、风物、宗教、社会发展等方面与大运河千丝万缕的联系,活动形成了400多篇成果文章和大量照片、视频资料,为西青区开发利用大运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保障。同时,观照现实,调查了运河沿岸城市是如何利用大运河扩大知名度,发展文化、经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以及推进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为西青的城市全面建设发展提供他山之石以资借鉴。 ![]() 西青“寻根大运河”记者采访团成员在霍元甲祖籍东光安乐屯采访当地村民 针对丰富众多的寻根成果,西青区努力推进“寻根”活动成果的传播工作,让这些优秀的运河文化“走出去”。借助中央、市级新闻媒体进行广泛传播;还通过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相继出版《走进霜元甲》《正说霍元甲》《百年精武》《赶大营》《杨柳青古诗萃》《崇文尚武话西青》等图书,以此深度传播运河文化。 为了让天津西青的运河文化“走得更远”,西青区根据“寻根”成果,与天津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联合组建摄制组,沿大运河重点城市进行5集电视纪录片《美的溯游》的拍摄,并在天津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国际频道播出;还派摄制组远赴俄罗斯,拍摄那里大量收藏的100多年前的杨柳青年画珍品。这些古版年画在我国几近绝迹,成为孤品,其艺术价值难以估量。这次拍摄,不但丰富了我们对杨柳年画的认知,还向世人证明:杨柳青年画不仅是中国的国宝,更是全世界的艺术明珠!此外,西青区还与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等合作,通过新闻报道、报纸专版、电视专题,让西青优秀的运河文化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起到了把根留住、让魂传承、扩大天津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用。 ![]()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后 可观看相关视频 本文选自《“寻根大运河”纪实卷》 (聚焦西青)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