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西青·运河明珠】从杨柳青走出的国际汉学家杜联喆
来源:西青信息港 作者:张一然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1-11-26
内容提要:历史文化名城杨柳青是大运河上一颗耀眼的明珠。2019年,西青区委、区政府决定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这将使天津西青这颗运河明珠再次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历史文化名城杨柳青是大运河上一颗耀眼的明珠。2019年,西青区委、区政府决定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这将使天津西青这颗运河明珠再次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为实现西青区打造运河闪亮明珠,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城的奋斗目标,更好地体现杨柳青这颗运河明珠的独特韵味,让更多人了解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深厚的文化历史人文内涵,西青区融媒体中心与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指挥部文史组联合推出《西青·运河明珠》专栏,以飨广大网友。

  从杨柳青走出的国际汉学家杜联喆

  上世纪30年代初,杜联喆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做服务时,常常能听到洪煨莲先生、马季明先生和容希白先生谈论书的版本,讲书的内容和装潢,“最爱听他们谈藏书的掌故”,这令她“开启了一生不可解的书缘”。

  1930年夏天,即是同学,又是同乡的房兆楹由文华图书馆专科卒业归来。杜联喆道:“于三位良师外,又加了一位情投意合,切磋琢磨的益友。书缘之结,可以说是结在至胜之境。”其中,“情投意合,切磋琢磨的益友”房兆楹后来与杜联喆结为夫妇。

  1929年秋,父亲杜彤去世。未过几年,杜联喆便前往美国留学。1933年暑假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回国省亲,在家住了一个多月后,又匆匆返美,继续求学。

  大概是1934年,杜联喆与房兆楹夫妇应邀参加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共同发起纂修,由Arthur W. Hummel (恒慕义)主编,邀集东西方50余名学者参与写作的两卷本《清代名人传略》。参与其中的费正清指出,所有美国学者的贡献都远远逊于恒慕义博士请来的两位高级助理——房兆楹、杜联喆夫妇。

  房兆楹、杜联喆夫妇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大学和图书馆工作,参与撰写《清代名人传略》、《明人传记字典》、《明代名人录》。这三部著作均用英文编写,在国际汉学界有很大影响。有“汉学界第一人”美誉的杨联陞曾高度评价房兆楹、杜联喆夫妇的成就:“论明清史料史事,今日当推房兆楹、杜连(联)喆夫妇。”

  远在海外杜联喆于1976年6月接到小弟一封“地址欠详,几乎无法投递”的信,这令她喜出望外,深觉“家书抵万金”,毕竟与国内至亲已二十多年音讯隔绝。从信中,她得知三妹病故于天津,四姐病逝于香山。最令她唏嘘的是儿时的玩伴、最亲近的弟弟颖陶于1963年刚五十多岁便撒手人寰……

  她感慨:“多年来想起父母应当纪念,近来想起兄弟和两位姐姐觉得应当纪念。”1978年2月,中国台湾艺文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旭林存稿》时,她在书中写到:“原想起名读书寄兴集,后来改名旭林存稿。旭林是家里的堂名,用来纪念家人,应属合适。记得幼时每到新年家里必换新纸糊手提灯笼,灯笼上面必粘贴用红纸剪成的旭林堂三个字。因此,这亦是很早认识的三个字。纪念家人本来是抛不开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过去呵。”

  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是房兆楹的弟子,他回忆拜师后与房兆楹、杜联喆夫妇交往时说,“我仍清晰地记得,每次我们请他们吃饭,他们总是捎来大部分食材,而每次他们招待我们时,我们几乎什么都不用干;我还记得他们家那只活蹦乱跳的小狗‘马马虎虎’——真是一个好名字;还记得我们驾车长途旅行,穿过澳大利亚秀丽的乡村到达悉尼,或是享受贝特曼斯湾的沙滩美景。”

  1994年9月号的《明报月刊》刊登了题为《著名明清史专家杜联喆逝世》的新闻,全文如下:“中国著名明清史专家杜联喆女士,七月二十一日在美国新西泽州病逝,享年九十二岁。杜联喆是留美、在美居住逾五十年的中国史学家,她和丈夫房兆楹俱以研究明清史著名,编著有英文《清代名人传略》《明人传记字典》等巨著。一九七六年二月,他们夫妇同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颁授人文学荣誉博士。杜联喆的中文著作有《旭林存稿》《明人自传文钞》《明朝馆选录》等。”(完)

原标题:西青·运河明珠丨从杨柳青走出的国际汉学家杜联喆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