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运河明珠】讲述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的不解之缘——割不断的亲情(二)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1-04-23
内容提要: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天津市西青区组织新闻记者和运河文化学者成立“寻根大运河”采访团,从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的白浮泉到最南端杭州的拱宸桥,溯河寻根,重点考察了30多个城镇,见证了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水乳交融的文脉情缘。这个栏目里的系列文章是根据当年采访团《寻根札记》精选改编而成的。

  编者絮语:绵绵大运河,千里赖通波。流淌的是河水,更是经济、文化的交融。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天津市西青区组织新闻记者和运河文化学者成立“寻根大运河”采访团,从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的白浮泉到最南端杭州的拱宸桥,溯河寻根,重点考察了30多个城镇,见证了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水乳交融的文脉情缘。这个栏目里的系列文章是根据当年采访团《寻根札记》精选改编而成的。

  2012年8月16日。今天我们南下,开始了大运河天津静海和河北省段的寻根之旅。

  割不断的亲情

  从金代起,西青的大片地区就归静海县(金代称靖海)管辖。1962年,西郊区(西青区前身)复建前,包括杨柳青镇在内的西青大片地区属静海。所以,西青与静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西青人,特别是杨柳青人曾在静海工作;西青、静海两地的亲戚则更多。

  西青、静海还有一个重要联系,就是两地人民有着共同的口音。按照天津方言岛学说,如今天津市区及其周边居民口音为江淮口音,是随着移民迁移而来。采访团的王洪海老师老家就是安徽宿州,可是口音几乎与天津市区口音完全一样。而西青大部分地区的口音则属于静海音系,属于本地口音。就口音而论,西青应该与静海的关系更近些。

  如今,虽然西青与静海成了兄弟区县,但听着同样的口音,看到同样的风俗,便如同在家乡一样,感觉就像走亲戚。

  访通臂拳传人

  由于8月17日下午到静海县时间较早,静海方面安排我们拜访了住在静海的独流通臂拳的传人孙金生。因为地点在静海,资料又是今天整理的,所以把这一段放在今天的札记里。

  据孙金生介绍,独流的通臂拳源自清末民初,又称太祖门、太祖拳。传说有一僧一道把这套拳法传给了独流著名武师李登善,传到孙金生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

  孙金生还给我们表演了通臂拳和苗刀。从他认真的一招一式中,我们能看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爱。他对西青能够组织“寻根大运河”活动大为赞赏,说运河承载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如果不赶快加以挖掘,很多东西就淹没了。他说,通臂拳也是因运河而兴盛的。独流过去是重要的运河码头,包括武术人才在内的各方面人才都在独流汇集。而当地人又随着漕运到四方交流,这又促进了武术,特别是通臂拳的交流。沧州郭家的通臂拳就是沿运河从独流传过去的。

  《血溅津门》与津南支队

  “海河掀巨浪,怒火燃胸膛,津门好儿女,驰骋在疆场上……”

  上世纪80代,电视剧《血溅津门》热播。故事背景地天津更是万人空巷,争相观看。这部电视剧讲的是津郊武工队在地下党的配合下,在津郊和天津市区,与日伪周旋、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电视剧中武工队长郝明,汉奸袁文会、郭运起等一个个鲜明形象至今为天津的老百姓津津乐道。电视剧拍摄的时候,一些镜头是在西青农村拍摄的。

  而剧中津郊武工队的原型就是当年的曾经活跃在今静海、西青地区和天津市区的津南支队。津南支队成立后相继拿下、袭击了炒米点、芦北口、大泊等敌伪据点,巩固了根据地。此后,连续袭击日伪成功,是天津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津南支队的冯景泉(又名冯三)更是在西青地区留下许多传奇故事,至今为西青人民所津津乐道。

   

  著名作家张孟良谈大运河及其保护与开发

  电视剧《血溅津门》改编自同名小说,作者叫张孟良。8月16日,“寻根大运河”天津·西青记者团在静海县位于南运河畔的义渡口村拜访了张孟良先生,并参观了张孟良文学馆。

  老人已经86岁了,但精神矍铄,鹤发童颜,宛如画中的老寿星。而且他思路清晰,谈起运河更是条条是道。

  张孟良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光着屁股在运河里游泳,是喝着运河水长大的,是喝着运河水学会写字的。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都没离开运河,自己的创作受运河影响很大。后来用手中的笔写革命,写家乡,写的也都是运河两岸的人和事。创作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取材于运河两岸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之中,运河是自己的“母亲河”,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历的沧桑岁月,永远是自己创作的源泉。

  张孟良还说,记得小时候义渡口村只有30多户人家,土坯墙、篱笆院,老牛拉车叮叮当,农民灌田打水忙。两岸种着麦子、稻子、蔬菜,非常美。在运河畔、田园中,望着晚归的渔舟别有一番情趣。古人诗句“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简直就是义渡口当时的景色。

  张老先生听说现在有在义渡口盖楼房的规划了,他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就运河文化而言,如果要看楼房为什么要到这里?是否可以把这个村子保留下来,就像《红楼梦》里的稻香村那样,给人们保留一片能够欣赏运河之美、田园之美的小天地呢?

  运河岸边的大佛

  在静海县文化局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静海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文物展览。其中,一幅佛像的照片吸引了我。虽然是照片但仍可以看出佛像之大,而且佛像坐于千叶莲花座上,造型非常精致、独特。静海的同志告诉我,这是一尊明代所铸古铜鎏金千佛莲座释迦牟尼像。铜佛高5.2米,莲花座重6吨,莲花座上有9999片莲叶,每片莲瓣上镀有小佛像,或铭刻着清代建庙施主的姓名及家乡住址。铜佛持“说法相印”端坐,非常高大,一个脚趾上就可以站5个人。而千叶莲花座造型既精致又壮观,铜像线条清晰和谐,铸工精细,堪称佛门奇宝,是国家二级文物。

  静海的同志告诉我们,这座佛像本位于静海县南二十余里南运河西岸的曹村(旧称曹家疙瘩)之中的移兴寺。旧时,“移兴寺”建筑恢宏,气势雄伟,寺院分东西两路,院中苍松翠柏,槐柳繁茂,为当地一大胜景。后来寺庙几经变乱,毁坏殆尽。

  1982年,天津市宗教事务委员会将大佛搬往大悲院,并重镀金身,安放于大雄宝殿。大悲院扩建后,原大雄宝殿改为释迦宝殿,大佛仍在接受着四方香火。

  车开在运河岸边,不禁感叹移兴寺古迹的毁弃,同时又为大铜佛仍存而庆幸。只是佛像搬离了南运河边的曹村,去了三岔河口岸边的大悲院。虽然大佛改变了所住寺庙,但仍在守望着运河。或许他希望运河岸边的文化能得到重视和保护,不会再让他搬家吧?

  2012年8月16日晚

  写于沧州市红达佳苑酒店

  文字:冯立 李焕丽 田健

原标题:运河明珠 | 讲述天津西青与运河沿线的不解之缘——割不断的亲情(二)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