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清明游丝
来源:天津日报▪聚焦西青 作者:晨曲 编辑:韩璐 日期:2021-04-02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清明这个节日是专门为祭祀先祖、故人而特设的。过去,农耕社会的中国非常看重家庭和家族,而维系家庭和家族亲和力与凝聚力的,唯春节、中秋节和清明节最重要。清明节祭祀先人的活动,每年都提醒着族人不要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要感恩前辈,祭奠先祖,要记住这里是自己的根。潜移默化中,人人就都有了强烈的家族观念,都有了归属感。因此,人人就都有了最终要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终极追求。一个人不论飞多远,蹦多高,不论做多大的官,出多大的名,最后都希望有“归根”的结局,认为那样的人生才圆满。

  近十年来,我曾多次去新疆寻访杨柳青人“赶大营”后裔,每一次采访交流,都会被深深触动。那些年逾上百的老人,一提起杨柳青,老眼就会闪泪花,说祖辈赶大营到新疆,一代又一代从来没去过家乡看望同族的家人。爷爷把回乡看看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又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三代却都不能实现。那种似能触摸的浓浓亲情和疼在心尖儿上的对故乡的眷念之情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我们,使我们深深地感触到,炎黄后裔都有强烈的对故土的难舍情怀。

  这种情怀惟游子最强烈。

  有一位“赶大营”后裔说,她小时候常听父母讲老家杨柳青的故事,她也就在脑海里刻下了“我是杨柳青人”的深刻印记。后来,父亲临终时拉着她的手,含着眼泪嘱咐她说:“孩子,咱们的老家是杨柳青,我这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回家看看,看来,这个愿望我是实现不了了。你记住,一定要替我了结这个心愿,回杨柳青抓一把老家的热土,清明上坟时撒在我坟上,我就能闭眼了。”再后来,做女儿的把父亲的遗嘱看成天大的事,终于踏上杨柳青这块热土,在大清河畔挖了一大包故乡土,带回新疆。清明节时,她不光是把家乡土撒在了父亲的坟上,也撒在其他亲属的坟上了,让逝者都遂了心愿,得以安息。

  在北疆奇台县,我们采访杨麻子油糕传承人杨建新。杨建新今年63岁,是“赶大营”后裔。杨建新说,他的天津风味炸果子、糖皮果子和炸糕,卖的最好的日子是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他说那两个日子,人们买去不光是自己吃,还拿到墓地去祭奠先人。因为,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先人都是在杨麻子的风味小吃中长大、成人、变老、仙逝的。后代人觉得,最大的孝心莫过于让先辈们再品尝到地道的杨柳青风味。因此,大家不约而同地相约成俗,买上杨麻子食品去祭奠先人。

  近日又收到一位“赶大营”后裔的信。这位老人名叫安培琳,他的父亲安维锦只身离乡背井,当大营客干得不错,在外面娶妻成了家,并有了儿女。然而,安维锦却有深深的内疚和遗憾,他最大的心愿是想把妻儿老小都带回家,或者回家看看也可以,但是,他没做到。已经80岁的安培琳,一直没忘记自己父亲的那点心事,他也是越老越把这当成天大的事。老人家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谈了很多,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故乡的无比眷念。

  “赶大营”后裔尚耀武家住新疆伊宁,他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讲述大营客王昭风,一百多年前在伊犁靠赶六根棍马车谋生。忽一日有富商让他赶马车送一个木箱去天津杨柳青,因报酬丰厚,他也想回家看望二哥,便答应了。几个月后,他把木箱送到杨柳青,才知道木箱里原来是一具干尸。杨柳青人不论在外混得如何,都希望魂归故里,入土为安。从此,王昭风竟开了这一先河,专门从新疆送干尸回乡,回程时还能拉去新疆的新大营客和老大营客家眷。由此可见,凡是在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下的中国人,骨子里都有强烈的乡情观念,对家的不舍情结。中国人的魂魄中有这份情怀,清明节这一节日在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人世间因为有亲情,才有奉献。因为亲情无价,奉献也就无价。人类因此得以生生不息,清明节也因此得以代代相传。

  人间因为有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才有族群的凝聚力,家园的向心力。一个人不论飞多高,走多远,他心中总有一根线,线的那头是故乡。有了这样一种情怀,一种幸福而又苦楚的念想,他心里就踏实,就有自信的本钱。

  这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大营客也罢,其他游子也罢,都是中华文化笼罩下的子民,都会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