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
|
||
|
||
三集纪录片《精武传奇》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纪录片分别从不同时期讲述在大时代风雨激变下,西青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如何从羸弱少年成为一代“大侠”,为何敢于挑战千百年来武林陋习,如何数次迎战外国武师名震上海滩,精武体育会如何应运而生,怎么又会跟同盟会和训练新军产生联系,从技惊虹口道场到猝然离世之中有何未解之谜。 整部纪录片古今勾连,从如今的精武弟子开始去探寻那段历史传奇,梳理百年精武会为“强国强种、武术报国”的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崇德尚武、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的精神内核。纪录片播出后,西青区研究精武文化的专家学者纷纷对该片给予高度评价。 西青区党史研究室 冯立:精武精神源自运河精神 7月28日,纪录片《精武传奇》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一时间,天津西青精武精神再次为人热议。自从1910年,精武体育会成立,到1972年的李小龙电影《精武门》,再到1980年代徐小明导演的“精武三部曲”,精武会的故事早已传遍世界,精武精神也已经成为世界华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武传奇》是国内首部较为全面客观展现霍元甲创办精武体育会历史的纪录片,大量的珍贵老照片和影像资料与口述故事再次把精武精神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对于精武文化,有一段故事不得不说。 2012年,我对杨柳青风云老会进行采访时,该会老人曾经提到当年南乡的“霍喜儿”经常来老会向会头王国立学习潭腿。他们所说的“霍喜儿”其实就是霍元甲。“霍喜儿”是霍四发音的儿化。 中国武术有“南拳北腿”之称,“北腿”以潭腿等为代表。据传,潭腿始创于宋初,其创始人为昆仑大师。昆仑大师原名不详,只知其本为五代后周的大将。他曾奉命远征东海,此间,赵匡胤皇袍加身,篡周立宋。他自知无力回天,当即解散军队,削发为僧,隐居临清龙潭寺(今属临西),法号“昆仑”。大师身怀绝技且精通医术,恐失传,遂在龙潭寺(当时属于临清地界)立门收徒,又见流传武功多重拳法,而失于腿法。腿长力大,且极富隐蔽性的特点,故将武术与医术融为一体,研创出以腿功见长,独具特色的潭腿武术。“潭腿”之“潭”因龙潭寺之“潭”而名,又称“临清潭腿”。据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召集天下比武,选出十八家最好的拳术,定名为宋朝十八家,潭腿被列为十八家之首。明代时,临清潭腿与少林罗汉拳互换。于是,临清潭腿有了罗汉拳,少林寺也有了潭腿。后来,少林寺又将拳架有所改动,并增添了两路,形成了少林十二路潭腿。至今,在武术界流传有十二路潭腿和十路潭腿的练法。潭腿发展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并逐渐传入更多其他门派。 而西青地区也有潭腿的传承。 清末杨柳青有一位王国立,其家族为旗人。年轻时曾在北京做镖师,其武艺属昆仑派潭腿门。王国立为人忠厚,行侠仗义,与霍元甲交情甚厚。据王家后人和高龄弟子回忆,当时霍元甲经常从南乡(小南河)来杨柳青向王国立探讨武艺,王国立还将霍元甲介绍到河北省景县与其弟子、有“赵家五虎”之称的赵连和、赵连城等切磋潭腿技艺,使其武功有了很大的飞跃。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会时,王国立应邀携弟子赵连和、赵连城前往助威,为霍元甲捐款并传授了潭腿十路拳。 这次我们到临清,算是为精武潭腿寻到根了。 可以说,临清潭腿沿着大运河传到北京,而后由从北京传到杨柳青,再由霍元甲承接进而形成精武潭腿,传遍了世界的。精武与大运河、杨柳青密不可分。 2012年,我参加西青区委、区政府组织的“寻根大运河”活动,在进行本地文史采访时,杨柳青的老人们经常提到,杨柳青人不抱团,不排外,天生具有包容、融合的精神。这或许是杨柳青人借由运河从四面八方而来,互帮互助而形成。其实,这包容、融合不也正是大运河的精神内涵? 有人说,霍元甲与传统武师不同的是打破的门户之见,融合了各种武术。而精武精神也充分体现了包容、融合。其实,这种包容和融合从杨柳青的风云老师就开始了。它就是包容、融合了多种武术流派。而这种精神不能不说是受了依运河而居的杨柳青人包容、不排外文化的影响。而这也正是运河精神啊!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