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天津西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示 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
来源:天津日报▪聚焦西青 编辑:韩璐 日期:2020-06-19

  编者按:西青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这里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运河文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武文化,含蓄内敛、精益求精的年画文化,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赶大营文化,丰富多彩、包容开放的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的责任,也是现实的任务。让我们走近身边的非遗,一起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吧。

  

  杨柳青茶汤

  茶汤在杨柳青镇历史悠久,是杨柳青著名小吃之一,在京津冀地区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杨柳青茶汤最讲究选料。主料是高粱粉,需精选颗粒饱满的红高粱米,经过浸水闷制,石碾去皮得高粱仁,再经过十余次的碾压和细箩筛选,变成极细的高粱粉子。配料为果脯、瓜仁、红糖、白砂糖等。杨柳青茶汤所用工具主要是一把铜壶。铜壶既大又高,净重就有30斤,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放煤或木炭,外层放水。壶上有放气阀,有炉箅子,最底端是进气口,一次放煤40斤,水10斤。

  杨柳青茶汤的制作方法是先调面浆,调匀后左手执面茶,右手推壶把,使壶底部抬离桌面,壶嘴低下约30度角,热水即冲到面碗内。一边冲,左手四指紧扣碗底,使碗内面茶的底部翻向上面,即保证碗内的面茶上下都能熟透。最后放入配料,茶汤就做好了。

  杨柳青槟榔糕

  槟榔糕无蛋糕之松软特征,是一种近似于糖块,却坚硬入口不化,且味道甜而不浓,久留醇香的小吃。

  槟榔糕始于清代,为杨柳青人安家所创。既供应大饭庄出售,又设摊点于猪市大街,同时也转街叫卖,其吆喝声为“开口味吆,槟榔糕……”民国时期,在天津市内设置代销点,除槟榔糕外还增加了槟榔叶,深受欢迎。

  杨柳青槟榔糕的原料为槟榔、桂花、沙仁、豆蔻、陈皮、泡姜、红糖、面粉等。其特点是坚硬久存,有生津去火、助消化之功效。它的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先煮糖,把糖煮到恰到好处时,再放入主料,放入少许面粉。成形后,就热用手捞出,搓成1.5至2厘米的粗条,再揪成大小如铜钱般的剂子,趁热用手摁扁。此时,制品已坚硬,再用铳子在其中间铳开,即成成品。

  杨柳青酥糖

  杨柳青酥糖是糖与芝麻混合物制成的食品,厚度大约5厘米。经由双手上百次拉折,它内部有着约120余层的结构。质量好的杨柳青酥糖“千丝万缕一口酥,含在嘴里马上化”。它是杨柳青镇的特色小吃。

  杨柳青酥糖在杨柳青镇已有百年传承。“桂花味儿啊……酥糖”,杨柳青人对这叫卖声相当熟悉。

  杨柳青酥糖的主要原料是白砂糖、芝麻和桂花。其制作工艺分为六个步骤,即加工芝麻、熬糖、拉折糖与芝麻的混合物、切成品、粘糖和包装。

  画扇面

  杨柳青年画故事

  杨柳青年画故事随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兴起而产生,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

  杨柳青年画故事在杨柳青地区广泛流传。最初,它只在杨柳青镇及镇南三十六村流传。随着杨柳青年画作坊不断在东丰台、北京、新疆、东北三省等地设分店,杨柳青年画故事在这些地区也流传开来。作为中国优秀的民间文学,杨柳青年画故事抒发了热爱家乡、惩恶扬善的情怀。《一年“鼓”一张》《画扇面》《“鼓”蝈蝈》《晴雨伞》《连年有余》等耐人寻味的年画故事,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教化百姓的作用。从杨柳青年画故事中可以读出杨柳青年画业“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兴旺发达,可以读出杨柳青年画画师们一年“鼓”一张的高超技艺,更可以读出杨柳青百姓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景。杨柳青年画故事的价值还在于它采用了大量的拟人、夸张的手法,在故事叙述上采取顺叙、插叙、倒叙,在情节描写上采取了近似于白描的手法,达到了通过肖像、语言、行为、心理描写传情达意的目的,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杨柳青风筝

  杨柳青风筝的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造型逼真,色彩典雅,讲究扣榫穿插,结合高超的彩绘技艺,题材生动丰富,骨架精致轻盈,独具地方特色。

  杨柳青风筝的美名与杨柳青木版年画并驾齐驱,驰名中外。清代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十美图放风筝》即可证实,此图中有软翅类、硬翅类、串型类等十种造型各异的风筝,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对风筝的喜爱,也从侧面反映出杨柳青风筝业的繁荣兴盛。

  杨柳青风筝的取材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内容为主,类型有软翅、硬翅、平板、立体、纸制、绢制等。制作方法概括起来为扎、糊、绘、放,简称“四艺”。具体步骤包括设计、备料、绑扎、蒙面、绘画、栓脚线等。主要工具为锯、劈刀、工具刀、鸟刨、木工用的净刨子、铁锉、纱布、直尺、软皮尺、尖嘴钳、酒精灯、白乳胶、白细线、镊子、毛笔、纸张、颜料等。

  杨柳青风筝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民俗价值、观赏价值等。

  二十四孝套曲选段

  杨柳青民歌 河湾里

  杨柳青民间音乐

  早在明朝时期,杨柳青就已成为重要的水陆码头,是繁荣的商货集散地。应运而生的绚丽多彩的民间音乐,犹如木版年画那般风韵、细腻、鲜明,就像大运河的长长流水,世代流传。

  杨柳青民间音乐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据说,当年运河的两岸,村村都有一至两道民间音乐班社,能演唱小曲和劳动号子的民间艺人更是随处可见。其曲目多为吉祥话语编成的吉庆歌,如“福禄寿喜”“群仙上寿”等等。此外,他们还将发生在当地的历史事件编歌演唱,其发展与时代的民情和政治紧密相关。

  杨柳青民间音乐分为民歌与民间器乐曲两大类别。民歌大致划分为六种类型:即民间小调、劳动号子、风俗民歌、民间花会歌、儿童民歌及叫卖调。它们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规律。小调中有描述杨柳青年画的;有反映劳动生活的;有反映爱情的……一曲曲民间小调像一朵朵生活中开放的小花,花朵虽小,却反映出了世间的五光十色。劳动号子,是人们在劳动中配合用力而自然发出的呼喊声,有盖房砸地基的夯号、行船时用的号子等等。这些号子的演唱者们,常用劳动时有节奏的间歇,即兴编词,饶有兴趣地穿插叙述故事,使单调的劳动在动人的音乐伴随中进行。风俗性民歌则以一种说教的方式感叹人生的短暂,奉劝世人要积德行善,诸恶莫为,忠孝仁义,从某种方面讲也起到了净化社会的作用。另外,还有与地方方言最为接近的杨柳青“民间童谣”“叫卖调”等,更体现了地方特色。民间器乐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吹奏曲,一种是以打击乐器演奏的法鼓曲牌。

  杨柳青民间音乐的创作者们,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但这美妙的声音将永远成为我们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辛口镇沙窝萝卜种植与窖藏技艺

  沙窝萝卜是西青区辛口镇的地方特色农产品,栽培历史悠久,素有“沙窝萝卜赛鸭梨”的美誉。

  小沙窝村地处运河故道,早年种植的沙窝萝卜,灌溉用的是运河水,施用的是老炕灰。种植土壤多为轻粘壤土,含水量在80%,保肥保水性好。多年种植的实践,当地农民在施肥、浇水、播种期、密度、贮藏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沙窝萝卜的窖藏极具特色,非常讲究。窖坑的走向、深浅,窖址的选择,都要由有多年经验的老农确定。埋萝卜的时间,覆土的厚度、次数等,也要根据当时的气候情况而定。

  沙窝萝卜为圆柱形,地上部暗绿色,表皮光滑细腻,肉质颜色翠绿,其质甜辣可口,鲜脆多汁无渣,营养价值高。

  沙窝萝卜种植与窖藏技艺体现着较强的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研究价值。沙窝萝卜种植与窖藏技艺在人们的辛勤耕耘和精心钻研中不断进步,蕴含着辛口镇农民的劳动价值和创造价值。2009年,辛口镇沙窝萝卜种植及窖藏技艺被列入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