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战役支前任务以杨柳青为中心,成立了支前指挥部,各村成立了支前委员会。支前任务的重点是保障部队的后勤供应。大部分物资是由河北省运来,主要有粮食、柴草及肉类、咸菜等副食品。成千上万的大车排成条条长龙,车车相连,地方干部全部上阵指挥交通和接收物资。仓库难以容下,把粮袋码在野地里,堆积如山。所有粮食、副食等物品先集中到支前指挥部指定的地点,然后再分发给各部队。时值严冬,河床被坚冰覆盖,使数百万斤来自大清河上游的军需物资不便及时运送,且十万火急,于是征用数千只“冰床”(一种冰上滑行运输工具)冰上运输,数百公里路程,可朝发夕至,解了燃眉之急。后因“冰床”太小,物资运输量巨大,大清河坚冰封盖,百万斤军需物资难以送往前线。后由大清河两岸人民组成一支5万余人的破冰大军,用冰镩、大锤等原始工具,夜以继日,凿开了260公里的坚冰,疏通了河道,使数百只装满军用物资的大槽子船顺利驶来,由杨柳青及时转送到前线。
冬季饲料补充困难,而在几天之内筹集上百万斤饲草难度更大。杨柳青市军管会带领部分人员及车辆,奔往盛产饲草的青凝侯村。进村前,发现该村驻有不少国民党的残余部队。不能硬拼,只能巧取,便利用守军孤立无援的形势,反复宣传,分化瓦解,获得了100多万斤的饲草,保证了军需。同时,还抢修了运河老桥,保证了车辆运输。
解放杨柳青时,溃逃的国民党军用煤油引燃南运河“老桥”(日伪时期建,名日“春阳桥”,1945年更名“胜利桥”,俗称“老桥”),运河桥虽经抢修,但难以负重。为保证重军车辆及大队人马的通过,群众纷纷摘下自家的屋门,献出盖房的木檩,在运河上很快又架起了一座浮桥,保证了大部队及物资车辆的通行。
渡河、登城、炸碉堡,是解放天津的三大难题,老百姓群策群力,制成了苇子桥、汽油桶桥和双梯式活叶桥,解决了登城的长梯、云梯,制成了长柄带轮的炸药输送器,在天津战役中,加快了进攻速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发挥了重要作用。苇子桥是在杨柳青民众的帮助下实验成功的,把苇子捆成长捆,上面加捆一片木板,由八名战士抬到河边,往河中一推,浮力很大,只需十几秒种,便可架成通过。守敌每日在护城河上派民工轮番打破坚冰,这些冰凌浮在水面,反而增加了苇子桥的浮力,战士可持枪、扛着小炮迅速过河。苇子桥为天津战役独创,为解放天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杨柳青支前指挥部的任务还有组织担架队,随军到火线上抢救运送伤员;动员群众大力支援解放军;组织小商贩,好好做生意,做好各类小商品的供应;组织各校教师在战时的支前宣传队,利用高房广播、刷写街头标语等形式,入户宣传党的城市政策和支援解放天津;组织教师服务队,配合医护人员,护理伤病员(野战医院设在运河南岸,今十六街),日夜值班,负责烧水烧炕等服务。
杨柳青支前中心全力组织支前,为部队转运作战物资上万吨,就地筹粮255675公斤,动员民工10763名,出动各种车辆512辆次,筹集军需器材42种,制作担架4033副,为天津战役做出了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