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
|
||
|
||
![]() 作者简介: 周宝凤,1942年出生于霍城县,祖籍天津杨柳青。1962年毕业于伊犁师范学校。先后任教于霍城县十月小学,伊宁市第四小学。1974年调伊宁市人民广播站工作,任播音员、记者、新闻编辑等。1981年调伊犁州广播电视局负责宣传工作,任伊犁地区广电局宣传科科长、伊犁州电视台总编室主任。1995年退休。 ![]() 文丰泰商号旧址 ![]() 文丰泰商号旧址(2016年6月挂牌“伊宁市不可移动文物”) ![]() 坐落在胜利街二巷特色建筑塔西买买提巴依旧居(2008年4月6日被命名为“伊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 吐达洪巴依旧居──位于前进街的著名建筑文物 ![]() 20世纪80年代的汉人街(王民斌提供照片)
![]() 20世纪80年代的后滩巴扎(王民斌提供照片) ![]() 新华东路五巷里原杨柳青人居住的大院门口加盖了几间砖房,院子面貌已变,最里面老房子尚在。 引子 我家祖辈系赶大营的天津杨柳青人,原定居在绥定(霍城)东关一带。1944年战乱中有长辈多人遇害,年仅二十二岁的寡母拖着两岁的我和遗腹子弟弟在亲戚的帮助下逃难到迪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我们一家又随亲戚一同返回伊犁,定居于伊宁市。先后多次租房,迁住过伊犁街、沙锅窖、契列克巷子(今喀什街一巷)、电影院巷子、汉人街居民点等处。我结婚后,又住过前进街48号(五中对面),胜利街二巷(现市人民医院后的水渠巷子)。1988年,单位分了楼房,我们才搬离汉人街。算来,我在汉人街居住长达36年之久。由于母亲及弟妹仍住汉人街,多年来我仍然要经常光顾这块养育我成长的宝地。我对汉人街的一巷一渠一草一木都有深深的感情,也都刻印于脑,铭记于心。 二弟家一直住在伊宁市汉人街一带的喀赞奇前进街,因此我经常去他家,加之我在汉人街生活了36年之久,故总有一种情愫,总想去汉人街看看。说来也怪,我在汉人街上走,总会碰到一些外来游客赶上来问: “阿姨,汉人街在哪里?怎么走?” 我总会高兴地告诉他们:“这里就是啊。” 我也生奇,怎么老会遇到这样的问路客呢?细细一想可能原因有二:一是汉人街名声太响,外来游客都想亲眼目睹;二是游客肯定是在找汉人,因为是汉人街嘛,然而,这一带越走越看不到汉人了。我自己也前后看看,就我一个汉族人,也只有问我了。 说实在的,老汉人街的样子已经很难找到,除了原来那条已变了模样的河以及那个寺,其他的一切都已经大变。 过去的店铺小院早已不复存在。尽管契列克巷子、电影院巷子以及前进街一巷二巷仍在,但早已失去原来的模样。而我脑海中儿时的汉人街,那房屋家院,门前的溪流,街上的铺面,以及市面的场景却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总是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 汉人街来历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宁市有个著名的汉人街,游客来到伊犁,都要到汉人街看看。要说汉人街的由来,不得不说点史话。据有关史料记载,伊宁过去称为宁远,是伊犁九城之一,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旧称固勒扎。其发音与今民族语称的呼勒佳音极为相近。 据记载,宁远有城门四座,东门在今伊犁州药材公司附近,南门在新华医院附近,至今,老人们仍将这一带称为南门。北门是现邮政局处,西门在今青年街处。那时居者多为塔兰奇人(旧时对本地维吾尔人的俗称)、乌孜别克、塔塔尔族等,有少量的汉族、回族人。当时商铺、手工作坊、食堂及车马店等营生多聚集于东大门一带。1876年,左宗棠率西征大军挺进新疆,仅用两年时间就消灭了侵略者阿古柏,收复新疆。被沙俄强占十一年之久的伊犁也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提到此段历史,还要说及在左宗棠率军西进之际,有一大批天津杨柳青货郎挑担随军贩售,有力地支撑了军需供应,人们称赶大营的人叫大营客。新疆稳定后,这些杨柳青大营客没有回家,而是继续追随戍边清军,分别定居在迪化(乌鲁木齐)、伊犁的宁远(伊宁)、惠远城将军府、塔城等地,或开店或做商贸活动。一些杨柳青大营客在宁远城东门以外的郊区扩展,人越聚越多,逐渐形成南北二岔子。 南岔子向东延伸即是喀尔墩,向南拓展,即是契列克巷子(今称喀什街),又有了以种植蔬菜为主的东大园子等。北岔子向东伸展,成为东梁街,往北延伸到后滩一带的小巷道,形成烧酒坊、醋酱坊等手工业作坊聚居点。此后,维吾尔、回族等各种专营干鲜果及食品的餐饮商客也纷纷云集于此,形成一个热闹集市。因为汉人居多,故被称为“汉人街”。 汉人街的建筑特色 记得当年汉人街最明显的特征是,房舍和院落均以内地及天津杨柳青人的建筑风格为基准。 1954至1955年,我家租住的沙锅窖巷子就是典型的中原格调院落。 此院房东叫李清汉,河南人氏。他在新源牧区有生意,此院是家眷住所。有对开的小院黑门,院落不大,有东房、西房。东房是里外两间由房主家眷居住,西房一间,我家租住,北房是杂物间带有一阁楼,由其独身舅舅居住。 此院房门均为对开黑门,里边是横插板的门栓。窗户上半部分都是方木格窗棂,用浆糊糊着白纸;下半截是高约40厘米左右的大横框,镶嵌一块大玻璃,透光较好。巷子里面的两家大院,一家姓王,对门一家姓侯,都是青砖木梁,黑门格窗式结构。 汉人街一带的店铺,也有不少天津式的老店特色。最明显的是南岔子西侧于家两兄弟的杂货铺(原伊犁州党委副书记于国治的父亲和大伯家)。于家两兄弟杂货铺紧挨着,铺面分别有四米多宽,柜台在前,货架在后。两位长辈着装都是对襟上衣,天津人那种上腰的大裆裤,夏天单布鞋,冬天棉靴头。 铺子的门有上下槽子,是用宽约20厘米的黑木板挨个插入槽子后再用锁头插入铁门环上锁的。老人们说这也是天津的样式。铺子东侧就是进入家院的对开门。门后挂有大铜铃,推门即响,是告知主人有人来了。进门有一过道直通里院。于家兄弟分别住前后院。这种建筑布局风格则完全是按杨柳青建筑模式建造的。 另一最典型的建筑就是新华楼,后来称为棺材铺子的二层楼,也是内地饭馆茶楼的风格建筑。新华楼原是当时最好的餐馆,1955年母亲带我去参加亲戚的婚礼,就在新华楼饭馆。门是红漆的,中厅有四根圆木顶柱,房檩处似有花纹,二楼也有餐桌。每个格窗都朝外开。后来看《水浒传》连环画中的酒楼就是这个样子。 新华楼对面还有一座青砖建造的二层楼,居住着几户杨柳青人家。房主是何人现已不可知,原人民电影院侯玉琴的奶奶曾居住多年直至去世。后来,伊宁较早的西医医生潘春林也曾在这里开办诊所。 在沙锅窖巷对面有一关帝庙,上面似半圆黑拱门,正殿供桌后是一关帝佛像,约二米高。在佛像两侧有宽50-60厘米的通道。大人说敬完香,磕完头要走过通道才灵验。我随人走了一次漆黑的通道,以后再没敢走。 20世纪五十年代,这座庙宇还有一个道人看守。此道人头戴道士帽,身穿长袍,斜肩搭着一个黑包袋,手拄拐杖四处化缘。后来道人去了何处,归宿如何无人知晓。这座关帝庙何时修建尚无资料可查,但却充分证明百多年前汉族人的西行,同样带来了道教、佛教文化在此落地生根。 汉人街的居民居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条件较好的,都有自己的家院。或本家族同住一院落,或一家独居一院。另一种则是大杂院,解放后有些院落归政府收管后分配给无房户居住,每年收取较低的房租。当年逃难重返伊犁的汉族很多,都被安置在这种公租房的大杂院中。如南岔子紧挨于家铺子西侧的毛家大院,那是自治区较有名的画家毛玉龙的家;北岔子路口的李家大院,原伊犁州政协副主席李世学的祖辈家院;鲁家大院是原市房产公司经理鲁子福父辈家院;“孙切面”家院,因经营切面作坊而得此称谓。 从关帝庙以东至契列克巷子路口处有三四个大杂院,其中在一条能通往十八小学的小巷路口,有一个被称为“救济院”的院子,也安置了不少难民。可见,解放初政府对贫民的关心真是很细致的。 汉人街毛家大院以西,还有一个狭窄而深长的大杂院。院子宽约三四米,深长达二三十米,门挨门、窗对窗地住着十多户人家。院中居民以汉族为主,也有两户维吾尔族居民。大家以邻为友,互相帮助,平和相处,从未发生过大的矛盾争执。 1975年前后,市政府在此处拆除旧居临街盖了一排排新居民点,安置了数十户平民百姓。我母亲家也申领了此处公住房。当时,还在市人民医院对面和农四师医院对面建起几幢三层的居民楼,这在当年是不小的惠民工程,老百姓都称赞不绝。 电影院巷子也有几个大院,李家大院充公后就居住了近十户人家,巴扎派出所大院亦是如此。新华东路五巷也分别有私宅独院和公租大院。原天津杨柳青人王国恩家居住的院落现在虽然门面大变,但里面的旧房仍未拆除。2010年被市政府定为保留建筑,大门挂上了“伊宁市历史建筑”的牌子。 当年另一老建筑是坐落在市人民医院大门处的一个以木质结构建的二层楼房。直上直下的木板楼梯紧挨着楼房,门窗房梁四梁八柱全是铆榫搭建。此楼即是“孙切面”家的老宅,后来因建伊宁市人民医院,这幢木式老楼被拆除。这幢楼的里侧在解放初是卖米面的市场。里外两排,全是一米至一米五左右见方的大木箱,里面分别盛有面粉米糠之类的五谷食粮。那时当地人们的计量是借用欧洲计量单位“普特”来计量的(注:一普特约合16公斤),人们都称这里是“普特市”。后来粮食统一供应有了粮店,普特市自然消失了。 另一老建筑坐落于青年广场南面(现人民广场)原伊犁剧院旁的二层楼,亦是天津杨柳青人的文丰泰商号总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伊宁市税务局的办公室。该建筑院内是直上的木梯,房间大都相通,有的内室墙上有壁柜,有一主卧室仍保留着汉族式板炕及两侧的木纹门廊。这座天津杨柳青人的古建筑,于2016年6月被伊宁市文物局定为“伊宁不可移动文物”,并挂牌保护。一楼朝外的窗户均被拆除变成了商店。 伊宁市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居住的城市,自然也是多民族建筑风格相融交错的城埠。如前面提到的关帝庙旁有一基层居委会院落就带有欧式风格。大院坐北朝南,正大门是青砖砌的大门楼。正房是木式台阶和木式门廊,东西两边有大小不等的几间房,门窗也是对开双门,木门上都有棱形凸起的图案,玻璃窗户外均有双扇木窗,而且门窗全是天蓝色漆。正上房是主任办公室,两侧是会议室和其他办公室。记得在1954至1955年开展扫除文盲办夜校时,我还陪母亲在左边的大会议室夜校学习识字。 在胜利街一巷和二巷也有两三座欧式建筑,其中一座院落大门上方刻有“1932”字样。院中有一幢房台阶约有一米半高,房间约有八九间以上。这个院落在六十年代初就成为伊犁州药材公司的家属院,房间内多处建有内是火烧砖外由黑铁皮包裹的大壁炉。后来,这幢房舍间间相通的门被钉上或堵死,隔成了若干个里外间分给职工居住。记得约有五六家职工居住于此。此院是塔西买买提巴依旧居,现已被伊犁州人民政府和伊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70年代初,我家搬入对门大院,即胜利街二巷5号大院。此院也是高台阶天棚地板的欧式住房,属公租房,大都是新华书店职工居住,与对面大院药材公司几家邻舍均有交往。现5号院已被拆除,建起伊宁市抗病毒药物治疗中心。二巷直对着一个大院也属同类建筑,2010年被市政府定为“伊宁市历史建筑”,均已挂牌保护。 还有一个在前进街的吐达洪巴依大院,维吾尔风格中也吸取了一些欧式元素。在七八十年代曾是财政局办公室,2013年由江苏援建修缮一新,现成为一特色民俗旅游景点。 众所周知的回族大寺,也是经过多次维修装饰一新的具有民族风格却又融入了汉族寺庙风韵的特色建筑,仍壮观地屹立在汉人街西侧,成为一大旅游景观。可以说,曾经的汉人街,是一条以汉文化元素为主、又兼容多个民族特色的汉人街。 热闹的“大桥板子” 说“大桥板子”,自然要提及水,有水才有桥。汉人街的渠水是由汉人街东北郊的一条水渠,经三盘水磨又汇集后滩的几处小泉水之后,经几条小巷蜿延而下的约四五米宽的水渠。此渠从一巷道流经汉人街时,由于横断了南北,尤其是影响了生意,人们便用圆木夯桩,搭架建成约8米宽40多米长的大木板桥,俗称为“大桥板子”。维吾尔族称之为“琼库勒克”(琼,意为大,库勒克,桥)。此桥何年建造,尚无资料可查。这条渠水在西端经地下涵洞后,在三民(群众)电影院前方一个跌水处分流两河,一条从回族大寺旁流经胜利街二巷西行至伊犁街、光明街。另一条渠水流向前进街。 当年汉人街作坊最多且生意最热闹的地段就是大桥板子一带。从南岔子的沙锅窖巷口向西至电影院一带有馕坊,老西医主治儿科的范大夫诊所,被称为宋街长的杨柳青人的点心铺(此人在解放前当过街长,一直被叫宋街长)。接着是于家二兄弟的杂货铺,蒋二爷的菜铺,冯大妈的杂货铺,直到电影院巷口处的最大的民族食堂。 这里除了多样的民族饭食外,最受欢迎的是“阿什凉粉”,还有回族的主食面点糖酥馍、油炸糕、油麻花等。当年在这里专守凉粉棚的回族青年,就是现在在斯大林街天百大楼南侧开回民餐厅的老板。 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具特色的馕铺是沙锅巷口的,那种馕是如同做油塔子的方法做的油馕,大小同现在的窝窝馕。当时很受青睐,中午过后就卖光了。此后,直到如今再没见过有人打这种馕,可以说失传了。 沙锅窖巷对面,关帝庙西侧有一家较红火的津味餐馆。其独特的津味大肉包常是人们的早餐美食。其糖醋里脊、芙蓉里脊片、爆炒鸡丁、清汤丸子及各种卤制品都很有特色,生意也很红火。 从北岔子口往东梁方向有小食品店,王家的焯焯面,鲁家的木匠房,肖家的酒烧房……北岔子口向西方向有靴鞋铺(李世良等人的手工鞋铺),相连的几家馕房、菜铺子及各色民族餐馆直至大桥板子东头。大半斤、小半斤拉面馆子,当年维吾尔族将约250克的拉条子拌面称大半斤,约200克的拉条子拌面称小半斤。在馆子门口专门有堂倌大声叫卖:“大半斤来了!” 还有抓饭包子馆。大桥板子水渠经流地段两侧的食堂最为红火。抓饭分大小碗,大师傅边用漏勺盛抓饭边叫喊着:“泼罗皮的”(泼罗,即抓饭。皮的,即熟了)。掀开热腾腾的薄皮包子笼盖后,一只手端着盘子,另一只手因热包子烫手,一边甩手口里还不停地数着“比,西克,余其,条的,百西……” (1、2、3、4、5……)的维吾尔语数字吸引着食客。阵阵羊肉皮芽子的香味扑鼻而来…… 挨着大桥板子的北侧全是门挨门的小商铺,有烟酒糖果等,其中最大的是西边路口处的几家干果店。这几家干果店是开在一座二层楼的一楼门面铺里(二楼好像是某街道的办公室),货架是用木架木板阶梯式一层层搭起来的,干货糖果是用大白瓷盆装的。这里不仅白天生意红火,傍晚更热闹。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一带还没有电灯,有几家稍大的店铺都自备气灯。不到黄昏时,店主就将气灯拿出来,从油嘴处灌满煤油,在气阀门处噗嗤噗嗤打满气后高高吊起以备用。天黑了,点着了汽灯照得周围白炽通亮。其他一些小摊贩一般都在手推车架子上挂一个清油灯,在形似鸭状的泥陶油碗里倒入食用油,用灯捻或棉花捻子点燃照明,就是浓烟太多。 大桥板子可以说是无业百姓的谋生宝地,在桥的两侧有一个挨一个的小货架、小推车、小地摊。这些不起眼的小生意养活了不止千百的平民百姓。其中有架烤炉卖烤肉的,有用火盆温热着铁盆卖糊烂鸡肉的,有卖水果的,有切西瓜零卖西瓜牙的,有卖酸奶子冰水的。 在大桥板子北面,小摊小贩也占了一席之地,有卖香烟莫合烟的,也有卖瓜子花生的。莫合烟摊是在x形的木支架上放一个约40×80厘米的长方形木盘,摆上香烟火柴及莫合烟零卖。莫合烟是从飞机场路莫合烟厂批发来的,有大包小包,也有散装烟是用杯子量着卖的;还有提着筐子篮子用杯子量着卖瓜子的,卖水煮五香豆的;还有维吾尔族大伯头盘缠布顶着装有圆形烤包子的椭圆形木盆叫卖的,嘴里不停地吆喝着:“羊也赛,羊也赛!”到了傍晚,还有维吾尔族和回族姨娘提着盛满烹调好了汤汁的桶子,旁边架着小铁炉现煮现卖的馄饨和臊子面…… 说两句赘言,当年在大桥板子上摆烟摊的有汉、回、维吾尔等民族男女,约有十多人,其中有两位杨柳青老太太,一位叫高凤英,一位叫高凤年。高凤英是我大娘(大伯在1944年战乱中丧命),大娘也曾逃难迪化,回伊犁后就靠摆烟摊养活了六七个儿女。高凤年是高凤英的妹妹,命运亦相同,也是靠摆烟摊维持生计。高凤年后来成为我婆母。当年还有一位汉族胖丫头特别显眼,因为她体形胖,年纪轻轻也在这里摆烟摊较引人注意。但当时的人们并不以干什么而轻视别人,正当挣钱养活自己就好。 在这里最小的生意要属维吾尔族大妈或小姑娘的了。她们将自己家院种的海娜枝、海娜花及奥斯蔓绑成小把摆在地上卖,两三角钱不等出售给爱美的女人们。她们用海娜制成浆状裹手或指甲,使其染成红色。用奥斯蔓捣出的墨绿汁液涂在眉处,可使眉毛变乌黑。可以说这是最天然的化妆品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夏天最受人们青睐的冷饮了──冰淇淋和“雪花凉”。维吾尔族人用一个约一米见长的落地木箱,在两边装上两个铁制圆桶,周围装上冰块。一个桶内配置好奶子、鸡蛋、砂糖等原料,用绳子箍住铁桶使其来回转动数次,就凝结成冰淇淋了。用能食用的尖底酥米杯盛,或用两酥片夹上冰淇淋,味道别具一格。另一只桶则是凉开水加入砂糖香料制成的带有冰屑的饮品,当地人叫“雪花凉”,喝上一杯透心凉。 还有就是酸奶子冰水。从一大块冰块上用约两指宽的凿刀凿下碎冰碴到碗里,再倒入酸奶酪、香料和水搅拌成冰水,入口酸甜清爽宜人。 大桥板子一带生意兴旺,得益于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说白了,其实就是得益于这条来自后滩的清泉之水。冬天,桥上积雪均被推入河中,这里没有积雪冰棱;夏天,桥下流水潺潺空气湿润,实为风水宝地。在离群众电影院西边不远处的回族大寺旁,有一个小巷,集中了好多以回民为主的炒货店,人们叫它瓜子巷子,有来批发的小贩,也有散客,生意自然兴隆。 大桥板子西头的街道也是重要的经商之地,除前面提过的新华楼之外,这里还有醋酱坊,伊宁市的酱醋都是这里供应。西侧的一个食品店除经营糖果外,还有俄罗斯面包及马肠子,马肠子肉是纯手工剁制,加有马油块,味道浓香。这一带还有缝纫店,布联营制鞋店等。继父董兆新曾在此店做过工。 汉人街另一热闹之地即是原三民(群众)电影院。影院内最早有一老式舞台,戏班曾在此唱过戏。较早的很多电影,老汉人街的人都是在这里观看的。每到春节和正月十五,扭秧歌、打腰鼓、观花灯、走社火,都是在这一带表演,引来各族男女老少竞相观看,热闹非凡…… 在伊宁市,人们流传着一个顺口溜,说伊宁市有“四大怪”,说法却不一,其实准确的说法是: 汉人街上没汉人, 西大桥处没有桥, 花果山上没猴子, 花园城里没有花。 汉人街上没汉人原因多多。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汉人街的老一辈渐渐地老去,一年比一年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张以及开发区向西拓展,中青年一代渐渐搬入家属楼或购买商品住宅,汉人街的汉人逐渐搬迁,加之周边郊区农户进城做生意的越来越多,原来汉人街地带的生意即被取代。 原来矮小的店铺已破旧不堪,大桥板子周围的商圈已无法适应新市场贸易的需要,经过多次改建重建,现在的汉人街早已变了样。故地重游,我看到的是:汉人街的那渠水还在流,但是已变成了人工修建的防渗渠,大桥自然早就不复存在。那有名的新华楼(即后来的棺材铺子)早已无影无踪。第五中学门前翻修过的大寺依然挺立,但左边的老门不见了,改建在右侧了…… 在伊宁这座边城居住的各民族群众由于受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俗文化、饮食习惯和服饰装扮等各方面的影响,早已形成相互交融的特点。如居住房舍的交融,拉条子拌面、抓饭烤包子、奶茶等成为大家共同爱好的家常美食;连衣裙、长短大衣、女式靴都为各族妇女青睐。在汉人街,可以说这些特点最为明显。 在一则广告中看到这样一句话:老城区──一个城市的“根”与“魂”。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汉人街这个老城区守护着伊宁这个城市太多的积淀,同时也承载着这个城市繁荣的希望!你看,那座建在北岔子一带的原中亚家具市场如今变成了美食城,取名为“汉人街美食大巴扎”,这不就是植根于此的汉人的魂吗?在新疆说汉人街,自然会想到伊宁市。 历尽时光流转,一个时代渐行渐远。汉人街这个150余年历史的商圈养育了数代人,如今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又融进现代化新元素。如今宽广平坦的柏油路早己替代尘土飞扬、雨季泥巴的街道。这里高楼林立,商厦鳞次栉比。除了原有的特色民族饮食服装外,更汇聚了现代化的各种时尚消费品,现代化的服饰,现代化的家电,现代化的家装用品等。各色商品琳朗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里处处人头攒动,更显繁华。 本栏目由天津市西青区融媒体中心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汉语新闻综合广播 天津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 伊犁人民广播电台 《伊犁老故事》编辑部 新疆(天津)商会 新疆赶大营历史研究会联办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