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评剧小戏《九登门》的艺术亮点
来源:天津日报.聚焦西青 作者:黄桂元 编辑:韩璐 日期:2019-05-17
内容提要:

  《九登门》剧照:

  编者按:日前,西青区文化馆《杨柳青》编辑部联合西青区作家协会召开了新编评戏《九登门》作品研讨会。著名评论家、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桂元,天津市著名作家吕舒怀及西青作家代表,《九登门》主创演职人员等二十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会前,作家们观看了精彩的现场演出并致以热烈诚挚的掌声。研讨会上,作家们与主创演职人员面对面,就《九登门》的人物饱满丰盈、内容细腻充实、情节诚挚感人等品质提升、细节打磨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作家们祝愿正能量满满、人情味四溢的《九登门》越来越好,期待《九登门》为更多的观众带去关于人生、人性的积极思考。

  《九登门》简介:

  评剧《九登门》讲述了某村党支部副书记,人称“二奶奶”的汪秀芳,在文婧、赵峰夫妇婚姻破裂之际,救下轻生的赵峰,多次登门做文婧及其母亲的工作,最终小夫妻破镜重圆的感人故事。它以西青区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王学芳同志的事迹为基础,由天津市津红评剧团聘请曲艺界知名导演、剧作家开展剧目编排工作,众多实力派演员在剧中闪亮登场。

  戏曲作为一种中国民间舞台艺术,一直被无数百姓喜闻乐见。类似话剧、歌剧、交响乐是属于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但这些艺术门类一般被认为是“舶来品”适合在“殿堂”场合演出,中国戏曲则不然,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近国情,贴地气,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

  根据西青区李七庄街先进模范人物王学芳事迹改编的《九登门》,以现代评剧小戏的形式亮相,使人眼前一亮。事实上,这出小戏所反映的内容,也只是王学芳先进事迹的冰山一角。这个戏名本身就有“戏味儿”,有“戏范儿”,可以使人对里面的剧情有想象,有期待。而小戏所表达的剧情和意义,更令人会心,莞尔。角色的舞台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能给观众留下一定印象。评剧本来就以民间小戏为特色,以唱工和念白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民间生活气息浓郁,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这个小戏只有四个人物,时长四十分钟,以人称“二奶奶”的村支部副书记汪秀芳为挽救一段婚姻、一个家庭而第九次登门为窗口,展示了时下社会潜流的一簇浪花,以小见大,滴水映日,折射出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带给人们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小戏虽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连贯,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丈夫赵峰赌博成瘾,文婧无奈离婚,家庭破碎,骨肉分离,赵峰痛悔不已,情绪低落,日子暗淡无光,妻子文婧自己带着孩子,回到娘家,日子也是无滋无味。“二奶奶”为撮合这对离异小夫妻,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挽救赵峰,一方面不辞辛苦到文婧家苦口婆心做岳母的工作,数次登门,数次受阻,终于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皆大欢喜。四个人物,四个角色,四种心态,恰到好处,相得益彰,耐人寻味。感觉上,结尾略显仓促,也是时间和容量的限制所致。但也可以理解,事实上,并不是岳母一定要提苛刻条件刁难女婿,而是起一个警示作用,让女婿明白,她的闺女不是说娶走就娶走的,应该珍惜才对。

  小戏因其“小”,更需要巧妙的构思和精到的表演,拿捏到位,往往有其意料之外的艺术亮点。如果用戏曲比喻小说,大戏类似于长篇小说,小戏好比短篇小说,要求其承担宏大叙事、历史波澜的使命和功能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艺术规律。容量有限的小戏难以表达深广复杂的剧情,否则就不能叫小戏了,但正因为由于篇幅短,容量小,可以表现生活躯干的横切面,展示其中的叶脉、纹理,从而起到一叶知秋的点睛作用。《九登门》正是发挥了小戏的艺术特性,反映了底层百姓生活的一个亮点。赵峰因赌博致使婚姻出现危机,妻子选择与他离异,家庭解体的结果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二奶奶”通过数次登门,促使其破镜重圆,这不是一般的新人新风尚,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影。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生活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有物质的,有精神的,小戏实际上触动了社会生活中与百姓日子息息相关的神经。如今我们身处的,既是审美多元化时代,也是娱乐至死时代,戏曲的观众已经不断缩小,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观众越来越少,搞小戏就是传承民族艺术之举,需要付出心血,付出辛劳,付出寂寞,我们应该向戏曲艺术家们致敬。

  由此,我还想到,纵览西青区文化大“家族”里,不仅有文学写作领域的小说、诗歌、散文,有年画、音乐、摄影,还有活跃于基层舞台的戏曲,可以说繁花似锦,应接不暇,充分显示出其高雅文化、民间艺术的齐头并进和丰富多彩,这也是值得我们大加称赞的。

原标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