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且行且读
来源:天津日报.聚焦西青 作者:陈 妍 编辑:扈树珍 日期:2019-04-19
内容提要:读书需要什么?除了文化素养之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生阅历。我十分欣赏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读书需要什么?除了文化素养之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生阅历。我十分欣赏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杨绛的先生钱钟书的观点:“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这对眷侣的观点互为补充,有趣极了。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基于眼界、经历、心境等诸多要素的变化,会生出很多新的感触。要么比以往的理解更深一层,要么完全相悖于以往的见解。对此,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有一个颇为经典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年少时读书犹如透过窗棂缝儿,只能瞥见一点皮毛。我上中学那阵子,读书毫无目的,生吞活剥,可惜读的多,消化的少。

  那个时候流行张爱玲。初次看时年纪小,看得云里雾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和范柳原如同老上海探戈一般旷日持久、挖空心思的互相试探。俩人都是精明的,但是在这场不对等的豪赌中,流苏明显处于劣势,两番较量下来,她不得不忍气吞声。虽然最后范柳原娶了她,但是那样的婚姻还是太窝囊。起初我不明白她为何隐忍、屈就。隔了十年重读,似乎读懂一些。芸芸众生,大多凡人,这种庸俗的权衡之后的爱,并不罕见。局中人冷暖自知,爱的厌的对的错的真的假的,掺杂一起,混着动荡的年月和冷却的热情,早就说不清了。所谓“倾城”,在外人看来是一场华丽浪漫的冒险,只有流苏清楚,这是被现实逼仄地无处可躲的权宜之计。真情假意,谁会计较?早就懒得计较。她不傻,先谋生后谋爱,古今中外,是否都如此?

  人生走到这一程,书读到这一段,放弃了少年的憧憬,觉得似乎懂了爱,其实不然。身边的人和事不断刷新着我的观念,再次执卷细读,自撒哈拉漫天黄沙中携手走来的三毛和荷西还是感动了我。少年时读三毛,只觉得有趣,可是对于他们的婚姻,怎么看都像在玩过家家,认真的?我怀疑过。三毛草率地把自己嫁了,嫁人之前还因为复杂的文件手续,干脆不想结了。单说她的婚礼,三毛没有请父母亲朋,没办酒席,随手捡了一件旧衣服,别了把香菜在草帽上,素面朝天,溜达着就去法院结婚。姐们儿真的好随意啊!是不爱吗?不是。世界那么大,一颗心能圈住的也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场圆满的婚礼只需两个相爱的人就够了,太多的外物都是累赘。平淡即平常,平常即幸福。荷西死后,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反复咀嚼和丈夫的点滴。年少时,我嫌弃她的絮叨,隔几年再读,才明白只能靠着记忆过活,有多无助,如同踩空万丈高楼,一次次跌下去,再一次次爬上去,继而再跌下去,想一次甜一次,想完一次苦一次,但是控制不住不想,不去想,三毛怎么活?

  中年读书如闲庭信步,举目望月,心境上多了闲适,眼界也较之前开阔,不再局限于情节,懂得欣赏文章全貌、语言、布局、思想。

  单说语言、布局,年少时读书、行文,偏爱华丽、唯美、晦涩难懂的字眼词句,追求标新立异的文章布局。每每看到名家的文章,面对老先生们质朴平实的语言、传统规整的格局,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语言、构架平淡得像白开水,烈酒多刺激?碳酸饮料多让人嗨?渐渐地,自己也到了三字打头的年纪,不知不觉地爱上了简约、平实,懂得了收敛自己平日里过于招摇、聒噪的行事风格,学会欣赏身边人沉稳、质朴的品行。为人和作文都是这个道理。语言、布局等都是外在,重要的是透过外在看内在。文章的魅力主要还是在于思想、意境,过于华丽堆砌的辞藻反而喧宾夺主,不如砍掉。

  以前不懂的,后来懂了,后来懂得的,末了终于放下了。且行且读,渐入佳境。在读书中行走,在行走间读懂。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