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
|
||
|
||
![]()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 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 “四大传统节日”。 在古汉语中, “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 端午,意为“初五”。 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 挂艾草,戴香包,预防五害。 自古以来, 先民就留下许多端午的习俗和故事, 从开始到现在, 端午的传承,历经千年。 ![]() 端午节起源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 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 端午节起源于何时,纪念何人, 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端午起源于“恶日” 战国时代, 五月五日被视为“恶月”“恶日”。 农历五月,多阴雨天, 衣、物都容易霉烂, 稻田亦易遭虫害。 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 称为“恶月”, 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 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因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所以,这一天以除瘟、驱邪、求吉祥, 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 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 起源于古百越祭祀活动 即古百越族。 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 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 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 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 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 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 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 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其实,恶日是北方的习俗, 赛龙舟是南方的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北的不断融合, 就发展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 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热爱楚国, 却换来君主的猜疑与贬谪, 眼见楚国覆灭,屈原悲痛欲绝, 投汨罗江而死。 百姓们感念他对于祖国的忠诚, 于是划舟船找寻他的尸体, 又将饭团等扔进水中, 希望水里的鱼虾不要伤害他的身体。 于是,赛龙舟、吃粽子发展成为 纪念屈原的习俗。 据考证,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早在屈原出生前就存在, 屈原在《楚辞·涉江》中亦有关于龙舟的描写。 ![]()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龙舟”一词, 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 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 攘灾异、事事如意, 也保佑划船平安。 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 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 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 挂艾草、菖蒲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 气温上升, 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 所以,古人往往会在 家门口挂几株艾草和菖蒲, 由于它们特殊的香味和药理作用, 人们用它们来驱病、防蚊、辟邪。 ![]()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 端午节, 吃粽子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习俗。 早在春秋时期, 人们便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食用。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粽子的样式也越来越多, 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 端午时, 人们用佩兰或草药,煎水沐浴。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湖南、广西等地, 则用柏叶、大风根、 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此俗至今尚存, 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 戴香包 端午时,人们制作香包佩戴, 内装香料,如白芷、川芎、芩草、 排草、山奈、甘松等, 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一是为了防虫防病, 二是表达了美好的生活愿望。 热恋中的女孩, 会亲手做一个荷包送给恋人, 以示情意绵长。 ![]() 喝雄黄酒 古时,端午节有饮萍蒲酒、雄黄酒, 喷洒雄黄酒、朱砂酒的习俗。 主要是为了驱虫防病。 ![]() 端午节寄语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又是一年端午节, 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 挂菖蒲辟邪、沐兰汤、饮雄黄酒…… 中华大地上的不同角落采用不同的方式 迎祥纳福、辟邪除灾。 我们小心翼翼地遵循着千年延续下来的习俗, 勤勤恳恳地践行着古代先民虔诚的仪式, 这一切,只因为我们, 在认真地体味着生活,庄严地体悟着生命。 端午来了 炎炎夏日,艾草衔香, 诗词君祝您: 百邪不侵、端午安康! ![]()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