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
|
||
|
||
“青言青语”微宣讲开栏 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服务干部群众学习理论知识、了解方针政策,西青区委宣传部融合线上线下宣讲、理论宣讲与文艺宣讲,专家学者与“百姓名嘴”宣讲,着力打造“青言青语”微宣讲品牌,通过短视频、文艺活动等载体宣传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重大会议精神和当前大政方针政策,把“大道理”寓于“小故事”和“微实践”,用“共情”引起“共鸣”,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理论、懂政策,坚定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实践者。 “青廉之声”廉洁文化主题线上微宣讲 ![]() 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廉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为落实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弘扬崇廉拒腐社会风尚,区纪委监委联合区委宣传部,依托“青言青语”微宣讲平台,共同推出“青廉之声”廉洁文化主题线上微宣讲活动,每期通过“青风廉韵”——展示一幅廉洁文化作品(书画或视频)、“青听颂廉”——讲述一个廉洁故事,“青廉者说”——分享交流学习感悟,引导党员干部培养廉洁自律道德操守,以廉洁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扎实推进清廉西青建设。 【青风廉韵】 ![]() ![]() ![]() ![]() ![]() ![]() ![]() ![]() ![]() ![]() 基于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形式,深入挖掘杨柳青年画400余年历史底蕴,融合现代元素,突出廉洁主题,创新推出“清水载莲”“莲洁奉公”等年画新作,用年画讲好廉洁故事,做好非遗宣传,传播中国文化。 【青听颂廉】 “一代廉吏”于成龙 ![]() 青听正心,颂廉修身。第一期“青听颂廉”栏目带大家一同学习“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人。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因其廉洁无私,被任职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于青天”,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出生于书香世家,少年时期便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仁政爱民”的思想。这种“为民立命”的价值取向,是他人生的基本信念。 1682年,康熙皇帝应广西巡抚郝裕的请求,写了清慎勤三个字,并把它分别颁发给各省督抚。就在此前一年,康熙皇帝召见了后来被称为第一廉吏的直隶巡抚于成龙。在仔细询问了他的出身经历后,康熙说:“尔为当今清官第一,殊属难得”。感慨不已的皇帝亲自做诗表扬了于成龙。在《赐直隶巡抚于成龙》的一诗的序中赞道“惟能激浊扬清,始终如一,清节之操,白首弥厉。真国家之可重,人所不能也。”感慨不已的皇帝在写完这首诗后,下令赏赐于成龙1000两白银,并把自己的一匹官宝马送给了他。 在被康熙召见后不久,以生活简朴,整肃吏治而出名的于成龙出任两江总督。当于成龙要来南京赴任的消息传出后,南京市面上的布价骤然上涨,全城的官吏人家都将绫罗绸缎换成了布衣,南京的社会风气为之焕然一新。于成龙在历来被视为肥差的两江总督任上,清廉至极。公务时间,他的衙署大门始终敞开,官吏有事找他,就直接进入他的寝室,他的桌案上左边放着生姜、豆豉,右边放着案卷文书,就像农村的教书先生一样,随便与人交谈。江南生活比较富足,但于成龙每天吃的还是粗粮青菜,百姓们称他为“于青菜”。于成龙吃饭简单,也没有钱买茶叶,平日就让仆人采几片树叶给他当茶叶。 1684年,67岁的于成龙逝世,南京全城笼罩在悲痛之中,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纷纷歇业祭奠哭拜。于成龙的灵柩归葬的那一天,江南士民数万人徒步相送20里路。康熙皇帝破例为于成龙亲笔撰写碑文,在表彰于成龙为政清廉的同时,也劝勉官员们以于成龙为榜样。一代廉吏就这样名垂青史,为后人所景仰。在康熙皇帝表彰于成龙的背后,是对清慎勤的推崇。清慎勤意味着为人清廉,处事谨慎,为政勤勉,这不仅是为官之道,更是检验为官之德的标准。 【青廉者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重温“一代廉吏”于成龙的佳话轶事,不难发现,虽然于成龙出仕只有短短的23年,但是穿越300年的历史烟尘,于成龙的故事仍然鲜活而有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吏治廉政树立了时代典范,更因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有家国情怀、为国家担当、给国家力量的伟大人物,于成龙精神以一种独特的廉洁精神和榜样力量,成为众人心存高远、执政为民的崇高理想,成为中华文化应该传承,也必须传承的优秀基因。他坚定信念、心系百姓,清廉公正、克己奉公,敢作敢为,敢于担当,令人感动崇敬,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供稿:西青区纪委监委 西青区委宣传部)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