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区这3位好人荣登2021年6月份天津好人榜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韩璐 日期:2021-06-30
内容提要:近日,由天津市文明办主办、天津文明网承办的推荐、评议“天津好人”活动揭晓2021年6月好人榜名单。西青区推荐的助人为乐好人辛口镇大杜庄村村民张振岩、助人为乐好人杨柳青镇柳苑里社区居民代侠、孝老爱亲好人张家窝镇锦盛里社区居民郑红莲3人入选“天津好人榜”,让我们向身边的好人致敬!

  近日,由天津市文明办主办、天津文明网承办的推荐、评议“天津好人”活动揭晓2021年6月好人榜名单。西青区推荐的助人为乐好人辛口镇大杜庄村村民张振岩、助人为乐好人杨柳青镇柳苑里社区居民代侠、孝老爱亲好人张家窝镇锦盛里社区居民郑红莲3人入选“天津好人榜”,让我们向身边的好人致敬!

  助人为乐好人 张振岩

图片

  张振岩,男,汉族,1962年8月出生,西青区辛口镇大杜庄村村民。他精心研究蔬菜种植,靠着执着、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凭着对这片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的热爱,成为了一名农民助理技师。

  1990年张振岩开始组建温室大棚,其中圆白菜,双季豆试种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多元化种植茄子也收获颇丰,张振岩通过精心培育和生产管理在茄子的种植管理方面获得阶段性突破,并且得到市农委检验认可,张振岩所采用的茄子劈接技术被命名为“红茄嫁接技术”,并且出书发表。随着红茄嫁接技术书籍的出版,更多的农民采用此项技术,当年茄子种植面积较往年相比翻了两番。经济收益得到提升,大伙的干劲儿高涨,种植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很快整个村成为辛口镇种植茄子的大村。

  有了知识技术的张振岩成了辛口镇蔬菜种植的能人,农业种植方面的事情,他都毫不保留的告诉大家,有时自己地里的活儿不干也要去他人的棚里做指导。有人不解的问他,你这是图什么?张振岩总是笑着说,“富我一个人不算什么,大家富裕了,才是真的富裕,我们国家才能富强。”

  为了土地生产效益最大化,经过市场走访调研,张振岩把目光投在了葫芦文玩市场上,毅然决定种植文玩葫芦,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由于种植技术出众加上不断的摸索和考察,他终于培育出了新品种——“天津嘴”。新品种的葫芦个头小,葫芦的嘴比传统葫芦的长,便于盘玩,一时受到了文玩市场的极度追捧,价格也是一路飙升,超过了山东品种很多倍,这进一步打开了市场,全国各地的客户纷纷慕名而来,有批发采购的,有学习种植技术的,也有购买种子的。经过精心培育杂交,现在葫芦品种远优于其他品种,张振岩种植的“天津嘴”,光繁殖品种就达到几十个,疙瘩葫芦、日本葫芦、台湾葫芦、墨西哥葫芦等,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成为辛口镇葫芦种植带头人。他高超的技术,敬业的品格和勤劳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成为津门工匠,他是真正无愧于时代的模范先锋。

  在葫芦种植方面取得的成功,并没有让张振岩忘了他的父老乡亲,他说:“今后我会用我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大的财富,并且带动全村致富。”打通了稳定成熟的葫芦种植产业之路的他,开始带领更多老乡加入到葫芦种植行业当中,从一开始的“授人以鱼”,为愿意跟随他一起种植葫芦的老乡提供秧苗,亲自下地帮助老乡打理,分享销售渠道,到后来“授人以渔”,从育苗开始,传授种植技巧,指导老乡利用网络等新资源,开辟更多销售渠道。通过张振岩的带头示范作用,周边农户靠辛勤劳动打赢脱贫攻坚战并过上富足生活,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身边的农民群众,致富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只要找准市场,踏踏实实做事,小康生活就不再是梦。在张振岩的带动下,一个、两个、三个、五个,越来越多的同村老乡走上了葫芦种植的致富路,越来越多的村民在他的带领、帮助下取得了葫芦种植、销售的成功,大杜庄村"葫芦之乡"的名号也随之美名远扬。

  助人为乐好人 代侠

图片

  代侠,女,汉族,1970年12月出生,西青区杨柳青镇柳苑里社区居民。

  二十年来,代姨凭着手艺在家经营着理发店,价格公道,服务邻里,小区居民都愿意在她那里剪头发。一推一剪,微不足道,却是她的生活来源。

  从安徽嫁到天津的代姨看到很多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行动不便,想到自己远在老家的父母,便想着凭借自身的手艺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于是代姨主动找到社区、养老院的管理人员,提出为大家开展义务理发活动。她先后在杨柳青镇的二街养老院义务理发3年,英伦名苑社区义务理发2年,欢聚园护理院(养老院)义务理发8年,禾和湾义务理发2年,劳经学校养老院义务理发2年,柳苑里社区义务理发3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知道附近有个代姨,人美心善手艺好。就这样,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地为有需要的人义务理发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来袭,大家响应号召足不出户,理发事小,却愁坏了大伙儿。居委会找到代姨希望她能定期为居民理发,解决实际问题,代姨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表示一定做好防护,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在疫情期间,很多人赋闲在家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代姨作为个体经营户,收入也很微薄,但她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居民着想。鉴于疫情防控减少人员聚集的需求,每周五上午9点,代姨都会来到柳苑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大厅,为居民们解决“头”等大事,不知不觉中代姨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义务理发服务百余人次,传递着别样的温暖。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时间坚持做好事。从身边的人到其他社区居民再到养老院老人,代姨将这件平凡的小事坚持了下来,靠的是乐于助人的爱心和坚持不懈的恒心。积小溪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代姨通过日常小善,升华着人生大境界。她说,她还会坚持下去,只要居民有需要,一定随叫随到。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点点滴滴的小事,朴实无华的实际行动,她就是这样一个好人,从不计较付出,不求回报,在大家身边默默地奉献着。

  孝老爱亲好人 郑红莲

图片

  郑红莲,女,汉族,1966年7月出生,西青区张家窝镇锦盛里社区居民。

  三十多年来对患病老人、丈夫、儿子体贴入微,细心照料,为了亲人自愿牺牲自我,为了他人甘于付出,郑红莲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直坚守信念,默默地挑起家庭重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高贵品质。面对家庭困难,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她的行为得到邻里们的一致赞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德。

  幼年的郑红莲就比其他的孩子多了些坎坷,在郑红莲小时候,亲生父母离异,生母无力抚养年幼的郑红莲,将她交由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张玉兰夫妇抚养,幸运的是养父母对郑红莲视如己出,在张玉兰夫妇的精心照顾下她度过了美好的童年与青年时期。时光飞逝,转眼间已经到了郑红莲待嫁的年纪,郑红莲与刘乃清婚后育有两子,本应该是幸福的一家四口,但是意外总是突如其来,大儿子刘顺在3岁时因为脊髓炎不幸高位截瘫,险些击垮了郑红莲,而且此时婆婆和养母也年事已高,自己的亲生母亲也生活的并不好,更是让郑红莲肩上的担子重上加重。

  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和婆婆、养母,她毅然放弃外出工作的机会,专心在家照顾婆婆、养母和儿子,每周还要抽时间去亲生母亲家照料。高位截瘫的儿子没有行动能力,常年卧床,郑红莲早晨为儿子穿衣、洗脸、漱口、喂药喂饭,端茶送水,傍晚为他洗澡泡脚,擦洗身体,按摩全身。一日复一日,这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只要她稍有空闲时间就会给儿子做做按摩,如今已经34岁的大儿子被郑红莲照顾的很好,婆婆和养母也都受到了郑红莲无微不至的照料。在郑红莲的精心照料下婆婆在92岁时安详离去,养母也已经是九十多岁高龄。然而不幸再次降临在这个家庭里,郑红莲的丈夫在上班时突然脑干出血,幸亏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也留下了腿脚不便的后遗症,右半边身体僵硬,无法正常参加工作,村民待遇成为了唯一的经济收入,全家的重担一下子都压在了郑红莲的肩上。

  命运给了郑红莲不幸,也赋予了她坚强,郑红莲硬生生扛起了这个家庭,每天精打细算生活,体贴入微照顾家人,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虽然生活辛苦,但这个命运多舛的小家庭在郑红莲的经营下却处处充满温馨。

  郑红莲心态积极热情,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不仅对家人,对亲戚邻居也是如此,谁家要是有困难,她都主动去帮助。曾经村里的小朋友们最爱去郑红莲家玩,因为郑阿姨每次都会做好吃的午饭来招待他们,从来都是和颜悦色,温声细语。当年喜欢去郑红莲家玩耍的小朋友们大多已经成家立业,他们也没有忘记郑阿姨对他们的照顾,一有时间就会来看望郑红莲和童年玩伴刘顺。

  在很多人眼里郑红莲的经历堪称不幸,但她依旧乐观积极,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还积极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郑红莲喜欢描画花样,绘制葫芦,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在葫芦上描描画画,她制作的葫芦工艺品样式精美,邻居们都赞不绝口。

  郑红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她用自己最年轻的时光,付出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爱情、亲情和真情,就像一句话所说的那样“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她爱老人、爱丈夫、爱儿子,她多年如一日,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个家庭,用自己那颗善良的心温暖着家人,谁能算得清她付出了多少心血、流过多少汗水,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孝敬老人、夫妻和睦、无私奉献、积极乐观、勇担责任的优秀传统美德。她用细水长流的真情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家庭,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迹,可她却让孝老爱亲的高尚品德在平凡生活中熠熠生辉。

(文明西青)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