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闲”有九种解释,其中有一种为“与正事无关的”,所以过去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与课本无关的书籍被称作“闲书”。这些闲书被父母或老师看做洪水猛兽,一旦看到谁“不务正业”地看“闲书”,便会苦口婆心地开始矫正不良思想,直到这人放弃看“闲书”才肯罢休。介于这种情况,“闲书”是不能正大光明地看的,只能偷偷摸摸地藏着看。
我看“闲书”的记忆是从二年级开始的。说是“闲书”是因为这本书是上小学毕业班的姐姐买的精品作文选,与我的课本是没有关系的。她带回家的第一天我就如获至宝地看起来。因为认字不多,不认识的字我就查字典,就这样一本书竟然被我读完了。记忆中这是我对着父母面正大光明地看完的唯一一本“闲书”。那时不懂什么文笔和语法,只是痴迷作文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其中一个《颗粒归仓》的故事特别吸引我,以至于之后到了高年级写作文时我经常仿照去写。这使语文老师认为我没有创新意识,每每在写评语时都会写上“仿照”痕迹明显。可不管怎样,就因为这本“闲书”让我对写作产生了兴趣,进而产生了当作家的想法。
在这本作文选之后,我看的“闲书”就没有那么正大光明了,总是藏藏掖掖的,唯恐父母看到了认为我不好好学习。在他们的眼里我是几个兄弟姊妹中最乖的,也是学习成绩最好的,我被看作是给家里光宗耀祖的苗子,是极受父母的重视。这段时期的“闲书”一部分是上初中的姐姐向同学们借的杂志。姐姐也不知道用了什么魔力,竟然经常搞到当时十分流行的《大千世界》《大众电影》《故事会》《青年文摘》《读者》等杂志,这满足了我的阅读欲望,每当拿到手里,我都会去家里当时做仓库的西屋偷看。每当娘看出了端倪,去西屋瞧我时,我都会将备好的课本拿出来掩饰,每次都因为演技精湛而蒙混过关。看这些杂志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更让我学会了观察社会。记得那时有一个街坊不善待老人,老人下午干活很晚回来还不给他饭吃。我对此感到很气愤,便写了一篇日记对不孝行为进行了鞭挞。没想到这篇日记日后被姐姐看到,她嫌我多管闲事,怕引起街坊矛盾,立刻逼迫着我撕下来扔掉了。日记虽然被销毁了,但是爱憎分明的性格却养成了,并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做孝顺父母长辈的人。
除了沾姐姐的光以外,还有一个途径能够满足我的阅读欲望。我的闺蜜有一个姐姐读重点高中,她喜欢读琼瑶的小说,也喜欢读《民间故事选》等中长篇故事类杂志。每当她从学校回来过周日时我都会极其兴奋,因为她一回来我就有小说或故事看了。读小说和故事与读杂志上的短篇文章不同,我经常沉浸在其中,与人物融合在一起,跟着人物的喜怒哀乐变换着表情,它们让我懂得了什么叫文学作品,并萌生了长大以后也写一部小说的想法。那时虽然我并没有动笔写小说,但是在五年级的暑假中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中有一项是每天写一篇童话。记得我的一篇童话是关于驴子和蚊子的故事内容,针对蚊子吸驴子的血,驴子痒得难受,于是二者之间因为这件事产生了一场辩论。就在我洋洋得意地欣赏自己的“佳作”时,姐姐恰好走过来,她夺过去看了一遍,评了一句:“这还叫童话!”然后扬长而去。一盆冷水泼下去,我的写作欲望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但那颗写作的种子却深深植根在心底中,若不然也不会出现至今还在写作上奋力前进的“我”!
那个时代的观念中对“闲书”的嫌弃显而易见,但是无论如何却阻挡不了大家对阅读的渴望。就我而言,若不是喜欢看“闲书”,我也不会执着于写作的路上,更不会出现那么多拙作。从我自身来说,我是感谢这些“闲书”的,因为它们给我插上了一双飞向梦想的翅膀。
如今时代变了,人们的观念转变了,“闲书”摇身一变被称为“课外书”。多年的误解消除了,“闲书”迎来了属于它们的春天。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全民阅读纳入了政府工作中,全民阅读已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新时代中,阅读成为了一种时尚,更是一种责任。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家都走进了图书馆去阅读。
看来,“闲书”真的是“闲”不下来了!
(聚焦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