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讲解员孙美月倾情讲述 让“一二·九”运动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天津日报▪聚焦西青 作者:蔡莹莹 王向伟 编辑:韩璐 日期:2021-04-02
内容提要:“大家好,欢迎来到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坐落于西青区王兰庄花园的7号别墅,是天津2A级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孙美月在讲解

  “大家好,欢迎来到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坐落于西青区王兰庄花园的7号别墅,是天津2A级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是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的讲解员孙美月的开场白。大方的气质、精彩的讲解,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3年工作至今,孙美月每天就是在纪念馆的大厅里迎接来访者,为他们讲述着在这里与“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相关的感人故事。

  多年来,她深感自己不仅是关于这段历史的讲述人,也是一名见证者和倾听者。

  展馆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行文字、每一本书刊、每一个老物件,孙美月都如数家珍,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更是一直鼓励着她。“工作的这18年里,每一次的讲解,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和精神上的一次洗礼。‘一二·九’运动已经不单单是历史教科书中的一段历史文字了,它更像是一座灯塔,一直指引着我。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每一个人物都活在我的心中。”孙美月说。

  “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在这个运动的带动下,消息传来,天津学生积极响应,于1935年12月18日在天津爆发了“一二·一八”大游行声援“一二·九”运动,当时很多爱国学生来到王兰庄村组织宣传爱国主义真理,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开展义务教育活动,开办识字班,王兰庄村成为当时的爱国人士以及进步学生的活动阵地,他们在这里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火种。

  为了让更多人的了解这段历史,1985年12月9日,村里立起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碑;1987年,又建立了纪念“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陈列馆;2003年,建成了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

  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位于西青区李七庄街王兰庄村,是一座平顶、砖混结构的厅堂建筑。纪念馆分纪念广场和室内馆两部分,布展由照片、报刊资料、老同志回忆文章和音像资料等组成,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当年进步学生在农村开展义务教育,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发展革命力量的历史。

  说着,孙美月带着记者参观纪念馆。在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前,她停了下来,介绍说:“当时,为了进一步扩大我们的爱国阵线,天津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分别前往王兰庄、小园和姜井,进行义教活动。这个义务教育活动主要是办夜校,另设妇女识字班、儿童识字班,我们王兰庄就成立了妇女识字班,这在那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学生们的义教活动唤起了农民觉悟,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为王兰庄建立党组织奠定了基础,1936年9月,王兰庄建起了党支部。至此,党的种子在王兰庄生根发芽,慢慢发展壮大起来。”

  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在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的带领下,王兰庄的村民们学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觉悟,爱国之心在这里跳动得越来越有力。

  栉风沐雨,86年风雨载途,王兰庄亲历见证了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段烽火岁月虽然已经远去,红色基因却铭刻在王兰庄人记忆深处,代代传递。

  “当时学生们教村里的农民们做体操,地点就是我们王兰庄村的那个假山上,以前人们都叫‘老台子’,这个老台子现在也是作为我们村景色之一,经过村里改造我们依然将它保留了下来,那是因为,这座老台子有着很多的历史足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王兰庄的美好生活,这段历史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每个王兰庄人的心里。”孙美月接着说。

  18年的纪念馆讲解工作,不仅有纪念馆里的党员事迹故事激励着她,身边老党员的一言一行也在影响着她。李新环老人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孙美月初来纪念馆工作之时,纪念馆的讲解员特别少,熟悉这段历史的专业讲解员更少了。如何让更多人了解这里发生过的故事,怎么把故事讲得更生动,种种问题让大家愁眉不展。就在这时,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党员,头发花白,每天骑着自行车义务向来纪念馆参观的游客们讲解王兰庄的故事,一年四季,寒暑不断。他就是李新环老人。他常对大家说,“我老了,做不了什么了,也不需要投入资源在我身上了。我能在这做些有意义的事,就是最有价值的。”

  在李新环老人的努力下,王兰庄逐渐建立起了一支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志愿服务宣讲团,成员来自各地,义务讲解,他们在讲述历史也在缅怀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精神家园,让历史薪火相传。每个讲解员都是一颗星火,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点燃了很多人的内心;他们讲述的红色故事加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精神的图谱。

  “虽然李新环老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用虔诚而炽热的心,将最感人、最真实的王兰庄故事还原给来访游客,让红色精神的符号、理念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人们。”孙美月感慨地说。

  纪念馆默默地诉说着当年那段激情澎湃的学生运动,而孙美月也传递着老党员李新环身上默默奉献、踏实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

  作为一名党员,多年来,孙美月始终坚持“扎根景区,热情工作”的信念,勤勤恳恳履行一名基层讲解员的义务,热情做好每一次的讲解工作,而且结合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王兰庄的红色历史,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努力为来访游客提供最周到、最精准、最愉悦的服务。

  孙美月说:“由于纪念馆没有现成的文字简介,工作之余,我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整理收集资料。在单位领导和专家的帮助下,几经修改,终于编写完成纪念馆的简介小册子。正是这样一本不起眼的小册子,吸引了许多来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

  近5年共有5.5万人次走进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参观,他们从这段历史中重温永不忘却的初心,感悟历久弥新的精神。

  “为了永远传承下去这段历史,我主动联系王兰庄中心小学,并建立了互助合作联系,在小学校园内开设了‘我是小导游’的课程,为小学生授课、指导。同时,学生还可以到‘一二·九’纪念馆开展实地实践,寓教于乐,激发和沉淀孩子们对王兰庄村乡土情结永恒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让“一二·九”运动的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对于今后的工作,孙美月心中早就有了目标和方向。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