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道德模范】西青区西营门街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张宪岐
来源:天津日报▪聚焦西青 作者:蔡莹莹 刘鑫萍 杨雅君 编辑:韩璐 日期:2020-07-24
内容提要:几十年的岁月可以改变很多事情,而西营门街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张宪岐却坚持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给村民看病。特别是义诊援助困难群众,他随叫随到。如果说他的人生有些许的变化,那就是医术越来越精湛,为村民服务的信念之根越扎越深。

  张宪岐在整理医疗档案

  几十年的岁月可以改变很多事情,而西营门街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张宪岐却坚持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给村民看病。特别是义诊援助困难群众,他随叫随到。如果说他的人生有些许的变化,那就是医术越来越精湛,为村民服务的信念之根越扎越深。

  在张宪岐还是一名村医的时候,他就说自己行医有个“三不”原则:一不开“搭车药”,与治病关系不大的药,一律不开;二不开“时髦药”,价格昂贵的药,他不开;三不找借口推托,只要乡亲打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

  当年诊所药品柜里基本上都是又便宜又实用的药物,张宪岐想的是怎么让村民少花钱、快去病。医务室的玻璃门上,贴着一张写着他手机号码的白纸,每当纸旧了、破了,他就会及时换上一张新的,生怕村民们看不清,有事找不着他。他的手机从来都是贴身放着,时不时地拿出来查看,生怕漏掉一个未接电话。只是这样一来,方便了村民,却忙坏了张宪岐。

  村民王志英患重症支气管炎,几年下来家里的积蓄基本上花光了,自出院后,张宪岐就成了她的“家庭医生”,随叫随到。除收取药物的基本费用外,从不多收一分钱,更别提出诊费了。这一坚持就是四年多,直到王志英去世。村里的赵大爷是孤老户,双眼失明。平时张宪岐从赵大爷家门口路过时,都会进去看看。一次他看到赵大爷的腰有些弯,一问才知道老人家腰疼,只能按摩缓解疼痛。于是他每天都会来赵大爷家给他按摩,坚持了一个多月,直到赵大爷的腰疼大幅度减轻。村民们的大病小情都装在张宪岐的脑海里,平时见了面总不忘提醒几句,“老刘,你少抽点烟,平时炒菜少放点油和盐,对控制血压有好处……”

  “义诊,直到自己走不动为止。”张宪岐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40多年来张宪岐经常义务为老年人上门服务,并免费到孤残人家中出诊。

  近年来,村里的老人搬走了不少,但是许多习惯了找张宪岐看病的老人还是会经常给他打电话,请他出诊。把病人需要看成是自己使命的张宪岐,坚持骑着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奔走于各个村和小区。一次,张宪岐去一个较远的小区为一位脑梗发作的村民看病,晚上回家遇到大雨。路上有的地方积水没过了半个车轮,张宪岐只好推着自行车冒雨走回家,到家已是23时,身上也早已湿透。

  张宪岐对此无怨无悔,他经常在熟睡中被急病患者的求助电话惊醒。了解病情后,他会背起药箱,连夜赶到患者家中看病。张宪岐说,虽然确实有些累,但见到病人转危为安,他心里就特别高兴。

  随着发展,村民们居住地分散起来,而有些老人行动不便,需要出诊,张宪岐的出诊范围扩大了许多倍。他开始骑着自行车,不分白天与黑夜地奔走于各个村落和小区。天气不好时,一些老年慢性病容易复发,所以张宪岐出诊的时候经常赶上恶劣的天气。一次下雨天,一位村民脑栓塞发作,张宪岐赶去出诊,直到晚上九点多钟才结束诊疗,此时外面瓢泼大雨,路面积水没过了车轱辘,看不清路面,无法骑行。张宪岐只好推着自行车,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到家里已深夜11点钟。装上药品、药具足有二三十斤重的出诊箱,张宪岐背坏了一个又一个,也许只有那些用坏的出诊箱才知道他到底走了多少路、诊治了多少病人。逢年过节,张宪岐总是格外地忙,多少个节日他是在出诊路上度过的,多少次年夜饭,家人等他到深夜才能团圆。在他的影响下,大女儿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也成为了一名医生。在家里,爷俩聊得最多的话题也离不开他的病人和病情。

  成年累月为村民看病,大多数乡亲们的病情早就记在了张宪岐心里。张宪岐根据自己多年行医的病历记录,建立起了患者健康档案,对村中一些重点患者的病情予以详实记录。2008年,在张宪岐建立了患者档案的基础上,该街前园村很快就完成了为60周岁以上的村民建立社区医疗档案的工作。

  2019年7月份,张宪岐成为西营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后,张宪岐依旧保持医者初心。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张宪岐没有退缩,因为村里还有需要他的人,特别是吴奶奶。她和老伴是空巢老人,平时子女不在身边。不幸的是,吴奶奶罹患胃癌,目前已是胃癌晚期,需要输液维持生命。正值疫情严重时期,张宪岐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入户来到吴奶奶家义诊,为老人耐心讲解注意事项,细心摆好输液体位,为她输液,给了两位老人很大的心理支持。

  几十年的风雨从医路,张宪岐也从当年的壮硕青年,变成了如今霜染两鬓的老人。张宪岐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村民们都健健康康的,他愿意一直这样干下去,继续为困难家庭、困难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尽一份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