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时政 |
|
||
|
||
在日前召开的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西青区副区长、西青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重点项目服务组指挥长张海英介绍了西青区招商引资工作以及西青区“云签约”活动情况,并回答了中央、市级媒体记者提问。 ![]() 今年以来,西青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双战”并重,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落实新动能引育计划,坚持“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厌旧、求远不舍近、重硬不轻软”的理念,毫不放松招商引资,一季度全区共落户项目440个,注册资本72.2亿元,其中,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5个,北京项目17个,SP集团、每日优鲜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实现津外内资到位额57.7亿元,外资到位额1.15亿美元。 ![]() 西青区主要开展了以下招商引资工作: 坚持高位推动 西青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西青区主要领导每周安排项目洽谈工作,区分管领导积极带队走出去,赴北京面对面洽谈,推动项目落地。招商部门及全区各部门、各街镇协同作战、联合招商,保持招商引资的强大合力。 创新招商方式 西青区积极采取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线上交流等方式,开展以“网上招商”“线上服务”,全区各招商部门与在谈项目实现再联系、全覆盖,举办了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网络签约活动。 拓展招商领域 西青区积极适应疫情防控需求,积极开拓防疫相关的企业项目,加强与防护用品、医药、医疗器械等企业的沟通联系,引入朗康生物、天德蓝生物科技等医疗器械企业落户西青区。同时,密切疫情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落户一批平台经济项目,引进计划总投资90亿元的经纬泰和智慧健康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 优化营商环境 疫情防控期间,西青区委、区政府对标全市“惠企21条”政策,出台西青区“惠企14条”,在落实天津市27条政策的基础上,追加了具有西青特色的“六条补充措施”,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健康发展。比如,为解决高新企业的资金困难,区级财政提前向37家企业支付技术改造项目资金近7600万元、科研创新补贴资金近400万元。不失时机抓好项目审批,一季度完成投资项目立项60个,涉及163.9亿元,超出去年同期水平。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了新项目落户西青的信心,促成了一些重点企业扩产扩能计划。在这种趋势下,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逆势而上,同比增长4.4%,有效对冲了疫情冲击。 ![]() 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西青区副区长、西青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重点项目服务组指挥长张海英围绕西青区云签约的活动情况进行介绍: 3月27日举办的“西青区2020年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网络签约会”活动,共签约4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达82亿元,包括振烨集团、顺宇商业等17个亿元以上项目,青旅文化、心海亿航心理大健康产业园等9个北京项目,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网联车、平台经济、贸易结算、检验检测、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活动的成功举办,即是有效应对疫情,对创新招商方式的成功探索,也极大地提振了项目落户西青区的信心决心,这些优质项目将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新动能。 ![]() 发布会上,针对《天津日报》记者关于西青区在应对疫情变化方面,还将做哪些招商工作的提问,张海英从持续巩固先进制造业招商、积极开拓新业态新产业招商、全力吸引新基建项目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答。 此次疫情对传统招商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样对西青区优化招商方向上也有一些新的启发。西青区招商引资总的原则还是坚持“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厌旧、求远不舍近、重硬不轻软”,下一步具体抓以下方向: 一是持续巩固先进制造业招商 西青区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生物医药是三大主导产业,是全国九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西青区将围绕主导产业,围绕高科技产业,开展强链补链,加大产业链招商,构建产业集群,夯实工业硬支撑。 二是积极开拓新业态新产业招商 应对疫情催生并推进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以网络购物、共享平台等为代表的消费模式异军突起,这恰恰也是西青区当前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向之一。西青区将主动迎合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对平台经济、在线服务等产业招商力度。 三是全力吸引新基建项目合作 国家加快新基建项目的谋划建设,无疑是一次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层次提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当前,西青区正在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车联网先导区、大数据产业园、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产业引领项目以及“云巴”示范线等区域交通项目,西青区将依托这些载体,开展关联项目的招商引资,西青区也热切欢迎各类新基建项目来西青区洽谈合作,同时,西青区将积极开放教育、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广泛开展社会资本合作。西青区将继续敞开市场,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们创业发展,西青区也将提供更优质的营商环境为大家做好细致的服务。 ![]() 来自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广播电视台、每日新报、津云等中央和市级媒体的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