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读书让我找回自我
来源:天津日报▪聚焦西青 作者:李佳森 编辑:韩璐 日期:2020-04-24
内容提要: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他的作品《关于天赐的诗》中说道:“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我来说,被图书重重包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直到现在,我已经看不了书了,但只要我一挨近图书,我还会产生一种幸福的感受……”

  如果有一天别人问我,你这辈子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我会回答说:读书。

  如果有一天别人问我,你这辈子最感恩的人是谁?我觉得要是共性回答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因为父母的恩情深似海,无论是谁、无论做了什么,都无法报答!但是我的回答是:最感恩父母用血汗供养我去读书,而且是前途未卜的读书路。

  我父母这辈子就是农民,如果非要加一点光环,那就再加一个工字。农民工的身份让她们多了一丝城市的气息,一丝草根的气息。他们为了让他们的儿子少了这丝气息,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为孩子挣一口气的道路上来,挣一口满身书香味的气息。为了这口书香味的气息,他们在一间低矮的、不足十二平方米的城市房子里拼搏了整整十年。

  如果有一天别人问我,为什么你的人生都和读书有关?对于读书,我个人的理解颇深,读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精神的升华、语言的丰富多彩,更是我生存的一切物质来源和经济基础,读书变成我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我的幸运更是我的幸福。宋真宗的《励学篇》有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于我而言,果真如此。

  一本书陪伴一段旅程

  如果人生的路必须是行走的,而且都是负重前行的,那么我希望压在脊背上的是充满文字和文明传承的书籍。

  我们的一生都在旅途中。工作后每每遇到休假探亲或者长途出差的时刻,都是我最最高兴的时刻。高兴的不是到达目的地的兴奋,而是旅途过程的兴奋,是乘坐长途火车的兴奋,就如同一只久处牢笼中的小鸟一样,终于有了翱翔的感觉。每次长途出行,我都会在启程的火车站内选购一本喜爱的图书,来化解长途的闲闷,找寻并寄托精神舒展的港湾。对其他商品,我似乎都视而不见,除了书。

  2009年春节,工作后的第一个探亲假期,在火车站里我结识了《看不见的森林》这本书。她教会了我怎么去善待孤独,让我知晓了树木的顽强和流浪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种子和叶子。

  2015年6月文学理论班调研的行程中,路遥的《人生》从翻开到闭合的每一瞬间、从火车启程到到达江南水乡的每一瞬间,我的眼泪都一直在不停地旋转。貌似同样人生轨迹却又不同结果的时代错落感,跟随作者的笔与思绪一起回到少时求学的场景,跟随作者从求学脱离土地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展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艰难选择的悲剧。读完后,回想到现实中的我,不断追寻书香气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次走西口、闯关东的人生呢。

  敢于自责反思的人生,即使到了八十岁也会得到他人的原谅和尊重。这是2017年去往武汉晋督培训行程中阅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剥洋葱》后自我感悟的一句话。作者在八十岁时的自白书中写道:“我累了,只有回忆能让我保持清醒。回忆就像洋葱,每剥掉一层都会露出一些早已忘却的事情。层层剥落间,泪湿衣襟。”我希望当我老了的时候,也要敢于回忆反思自己的一生,哪怕微不足道、如埃落尘。

  因为有了文学理论研修班付同学的推荐,心里便牵挂了一本书的缘分,终究是相互吸引,2016年探亲假的列车上,一手怀抱业已睡熟的女儿,一手翻抚着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她向英国伦敦查令街84号的旧书店买书的全过程。她和店员弗兰克之间的通信,真实、温馨、感人。从那一刻起,又勾起了我的思绪──小学时手写书信、等待回信的无尽期盼。

  眼泪没有尽处的地方都是归途

  爱一座城市从一座书店开始,没有书店的城市,一切的摩天大厦和车水马龙都不过是虚华的粉饰。

  幸运的是我生活的城市里有闻名世界的网红图书馆还有咖啡暖色的书店,工作之余的思想放松圣地,驱车二十分钟便可到达。在书籍的围城里,是放飞,也是朝圣,更是寻找自己。

  当我老了,当我害怕生命即将要逝去的时候,我不准备去寄托于庙宇的神灵,也不准备用仅有的力气去双手祈祷,我只希望能静静地坐在书房里慢慢翻开一页页光阴,透着窗外明媚而不忧伤的光,去找寻那十二平方米的草根气。

原标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