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蹭读的故事
来源:天津日报▪聚焦西青 作者:李志林 编辑:韩璐 日期:2020-04-17
内容提要:

  我读高三的那年冬天,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都紧张地备战期末统考。而我当时因为痴迷上了文学,挤占紧张的学习时间,读课程以外的闲书,因用力不足,成绩始终徘徊在班里的中游水平。这种状态,这样的成绩,按当时的高考招生比例算来,基本与大学无缘。

  痴迷文学,爱上读书,还得从我小学四年级说起。教语文的杨恩付老师利用每天下午第四节的阅读兴趣课外小组活动,陆续给我们读了《西游记》《稻草人》《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古今中外的名著。我渐渐地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升入初中后,我同桌的叔叔在城里一家书店工作,经常会送给他一些书店里打折的书。这些书除了作文书、课程辅导书外,大多是《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名著,也有几本其他作家的书。同桌常把书带到学校读,我眼羡不已。好在我和他是同桌,“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蹭读而大饱眼福。为了能长期读到同桌带来的书,我就努力和他搞好关系,还曾经替他抄写过笔记。同桌也很大方,知道我爱看书,就把家里的书带来给我看。我在感激之余,也尽量长眼见、讨仔细。比如,不能霸住人家的书看起来没完没了,为了多看几页书,有时候只能是一目十行地扫描阅读,因此也练就了快速读书的功夫,并且在书上从不折页做记号,读到哪儿都是自己暗自记在心里,避免把书弄脏、弄卷页让人反感。遇到好的语句,抄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偶尔拿出来读读,在老师布置作文的时候,想方设法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引用、或仿写,因此也常会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眼和夸赞。

  但也正是因为太过于贪恋读课外书而影响了学习成绩,导致中考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为此,我受到了含辛茹苦供我上学的母亲盛怒之下的“残酷镇压”──把我用牙缝里省下的零花钱购买的几本闲书,统统塞进了灶坑付之一炬,让我着实心疼了很长时间。

  其实,我就读的高中学校也有图书室,是一排四间平房。据说有两万多册图书,在当时的条件下来说,从数量上书不少,但因条件所限,学校图书室不对学生开放,像我这样有恋书癖的学生,只能是望书兴叹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诗歌风行的时候,我也喜欢上了诗歌,乃至到了痴迷的程度。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让我百读不厌,老师要求背诵的诗文和单词、公式还都没有背下来,但这些诗句我却能出口成诵。

  刚上高中时,我曾经暗下决心,决定痛改前非,不再痴迷课外读物,计划先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把读课外书只当作消遣,不能挤占学习时间。面对自己喜欢的书,“瘾瘾”作祟,终于没把持住,又故伎重演,旧病再犯。全然是因为一次在学校附近转悠,发现了一个新大陆──邮局。这个小小的邮局里居然有十几种杂志,还有各类书籍,可能是方便在这里等车的乘客阅读吧(车站在邮局附近)。而学校是封闭式管理,我又是住宿生,平时无法外出到邮局去看书刊。当时的那些刊物经常刊登诗作,这让我无法释怀。我家境不好,每月在校的生活费也仅仅八块多钱,我知道母亲积攒点钱是多么不容易,主要是靠编织草帘子、搓草绳、养几头猪、种几亩地的微薄收入,供我上学。因此,我凡是遇到喜欢的文字,就用本子抄录下来以供日后品读。

  就在我无可奈何,无计可施的时候,出现了“柳暗花明”的转机,无意中我竟然发现了一条蹭读的“绿色通道”。一次上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候我转到学校西北角,看到那边的墙根堆着沙子,便悄悄地试了试,觉得可以从那里翻墙出校,还不容易被人发现。于是,每当上体育课,我身上都带一支笔、几张纸,偷偷地溜到学校西北角,从沙堆上翻墙而过,去邮局蹭读摘抄。心里还要掐好时间,在邮局大厅停留时间不能过长,怕总看书不买会引起人家的反感,而且更不能因时间过长被老师发现。

  没有不透风的篱笆,我逃课蹭读的事情“东窗事发”。按照惯例,先是班主任批评教育,然后学校给予处分,再请家长配合教育。还多亏我遇到了一个开明的班主任,他耐心教导我,感动得我涕泪滂沱,发誓一定好好学习,把成绩追上去。

  ……

  时光荏苒,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我已经是一名有二十八年教龄的中年教师。经过日积月累,家里拥有各种书刊几千册,我还在区里、市里的图书馆办理了自助图书借阅卡和电子借阅账号,纸质和电子书刊随时能看,完全能满足阅读需要,再也不需要去蹭读了。

原标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