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
|
||
|
||
![]() ▲工作中的社区医护人员 用细心和耐心换居民安心──记中北镇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准发力新阶段疫情各项防控任务。全体医护人员以百倍的工作热情和细心周到的贴心服务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勠力同心,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分类管理 精准施策 连日来,中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发挥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网底作用”,持续加强与上级单位和各村居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联动,重点对三大类人群采取分区包片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动态管理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第一类人群为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的14天至后面6个月,我们会对其进行长期随访,并登记造册;第二类人群为去过发热门诊就诊,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非疑似病例患者,一律实行14天的居家医学观察,发放致群众的一封信,并对其进行每天不少于2次的电话或微信随访,认真询问其临床症状表现,并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帮助其早日康复;第三类人群为从湖北省、宝坻区以及其他外地返津人员,我们要求也是居家隔离14天,并对其进行每天至少2次的电话或微信随访,发现这类人群身体出现异常表现,我们会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积极协调上级部门,进行相应紧急治疗。”中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政科科长刘金龙介绍道。 “我们针对每一类人员的管理信息都有详细的台账记录,这样一来,从源头防控上更加的规范化,从日常管理上更加的科学化,从指导帮助上更加的精准化,真正做到了对疫情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刘金龙说。 隔离病毒 不隔离你我 “是的,在车上呢!害怕中……” “我就在你对面车上,别害怕,别紧张,那边有一日三餐还有水果,有专人送水,都是单间……别害怕!加油!加油!加油!” “好的!多谢!你们辛苦了!” 这是中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杨云贵与被隔离人员小王的微信聊天记录。“2月8日晚上,经过我和其他工作人员耐心地劝导,小王终于答应跟我们去集中隔离点。他一上急救车就开始有点紧张,没一会儿微信就过来了,问我集中隔离点里面的情况,我就详细地给他解答,顺便安抚他的情绪。等赶上个红绿灯,我们两辆车正好并排在一起,我向他挥了挥手,他也冲我微微笑了一下,感觉那一刻,他对我是认可的。”杨云贵回忆道。 隔离期间,杨云贵经常通过电话和微信询问小王的身体情况,还叮嘱他好好休息,多吃水果,多喝水,等过了14天隔离期,就去接他。几天下来,杨云贵和小王成为了无话不聊的好朋友,加油打气的话语一直支撑着小王。就这样,他陪小王熬过了难熬的那十多天。 “白衣天使”变“快递小哥” “喂,李姐,爷爷奶奶们需要的常用药,我已经打包放在咱养老院门前的桌子上了,请您及时拿进去吧……”中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刘洋在电话中说道。 疫情防控期间,中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指派专人对镇域内有需求的养老机构进行免费送药服务,竭尽所能保护老年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刘洋说:“我为怡园长者中心送过三次药了,每次都是那边工作人员把老人们的医保卡和用药需求单快送过来,我再对着单子去咱药房取药,取完药,分包好后第一时间把药和咱中心制作的防控疫情宣传材料一起带过去,这样既保障了老人们的常用药不间断,又避免了养老机构里的人员与外界接触”。 与此同时,该中心还与镇域内多家养老机构建立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合作事项,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由专业医护人员为老年人开展远程疾病咨询、健康指导、防疫宣传等服务内容,真正把健康和关爱送到每一名老人身边。 坚守防控一线不放松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该中心防病科科长王艳便像一只“陀螺”一样,整日忙碌在防控一线上,不知疲惫,每天接打上百个电话已然成为了她的“家常便饭”。 “你们一天打好几个电话,没必要这么紧张,没别的事儿我挂了!”刚刚接通的电话,还没等王艳说完,那边就不耐烦了。 “您先别挂,是这样,您一家刚从外地回来的,我们对您的询问,既是必要的流程,也是对您及您家人身体健康负责,希望您能多多理解,谢谢。” 王艳介绍说:“每次电话接通后,大多数居民还是很配合我们的询问,遇上不耐烦、不理解的居民,我们肯定不能挂断电话,必须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务必要了解到他目前身体状况,总之还是要真心换真情。” 此外,王艳还时常会接到居民群众打来的咨询电话,无论多晚、多忙,每次她都是耐心地解答,打消居民的顾虑,避免他们造成恐慌,并对他们的就医问题给予精准的指导。 “我们被大家称为白衣天使和最美‘逆行者’,其实我觉得我们只是做好本职工作,只是尽我所能,干我所行。”王艳说。 在这场疫情面前,中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医护人员上下联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面对疫情秉持高度重视、高度专业及对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持续完善应对方案,全力以赴做好防控工作。 ![]() ▲值守中的杨静池在为进村人员下载、讲解如何使用“健康码” 杨柳青镇志愿者 杨梦琦:青春的“印”记 杨柳青镇十街村团员青年志愿者杨梦琦,从2月5日至今在十街村后大道卡口执勤,每天至少保持6小时在岗,他给过往村民、居民逐一进行体温测量,认真仔细地对外来人员进行排查,为不会使用“津门战疫”“健康码”的群众悉心讲解使用方法并协助办理。目前,累计在岗时长达258小时。他说:“能够在这个特殊时期,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非常开心。” 由于长时间带口罩,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是他在战“疫”中留下的最美青春印记。
![]() ▲走街串巷宣传的姐妹花康金丽和康银丽 我们要和大家一起坚持到底──记大寺镇双胞胎志愿者康金丽和康银丽 就在前不久,大寺镇青凝侯村迎来了一对“姐妹花”志愿者,仔细一看,姐俩长得一模一样。她们是双胞胎姐妹康金丽和康银丽。 一天,姐妹俩看到村里招募复工复产志愿者的通知,便找到村委会,询问是否可以加入,需要做什么工作。了解到可以帮助村里针对复工复产外地返村人员进行宣传,姐妹俩立刻决定加入志愿队伍。 原来,姐妹俩的父母也是外地返津务工人员,一听说可以服务复工复产人员,姐姐说:“我们看到村里一直在做疫情防控,就是想帮忙做点儿什么,没想到真的可以帮助宣传,像我父母,他们已经复工了,充分了解疫情防控情况和知识,可以让他们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也保护好顾客的健康安全,所以宣传真的很重要。” 姐妹俩今年21岁,分别在河北的两所大学读大三,父母在河西区黑牛城道附近开了一家便民早点铺,已在青凝侯村租房十余年。今年过年,一家人和往年一样,回河北老家过年。为了生计,尽管碰上了疫情,他们还是决定大年初三返回天津。回到青凝侯村,姐妹俩按照要求和父母一起主动居家观察14天。父母非常着急做生意,姐妹俩告诉父母,必须先做好居家观察,听从政府安排,让复工再复工,因为父母开的是早点铺,更要首先把百姓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就这样,姐妹俩和父母在家观察了半个月,父母也等来了正式复工,虽然还不能开设堂食,但是可以打包外送,父母又开始天没亮就出工了。姐妹俩延期开学,但每天都有网课,上课之余,姐妹俩萌生了去村里做志愿者的想法。现在只要是没课,姐妹俩就到村里帮忙宣传,她们说自己也有居家观察14天的经历,加上父母也着急复工,所以特别能理解外地返津人员复工前居家观察这段时间的感受。她们帮忙宣传复工政策,宣传居家观察的好处,有时还会帮忙给居家观察人员买些生活用品。 姐姐说:“我特别理解复工人员焦急的那种心态,因为我和妹妹从小就算是留守儿童吧,我们一直在老家跟着奶奶还有一个哥哥生活,父母一直在天津打工,常年在外的人肯定想着多赚点儿钱给家里,但是疫情期间必须做好14天居家观察,这是对自己对社会负责。而且我是一名预备党员,我觉得自己必须做志愿者,帮助更多复工复产的人了解政策,做好防护,因为他们的老家可能有像我和妹妹曾经一样的留守儿童。” 妹妹说:“我的课业比姐姐忙,但在学校学习时我经常参与各类志愿活动,有做志愿者的经验,所以特殊时期我更得抽出时间做志愿服务。帮助复工复产的人,就像是在帮我们的父母一样,现在我们就是一个集体,我们要抱团抗击疫情,平稳度过复工复产的过渡期,争取早日取得胜利。” 问及姐妹俩今后的打算,金丽和银丽异口同声地说“考研”,现在她们一边上网课,一边复习考研,虽然才刚刚大三,姐妹俩觉得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特别是还碰上了疫情,但姐妹俩说正式返校之前,绝不会停止志愿服务,就是挤时间也要和村民们一起抗击疫情。虽然她们是租户,不是村里人,但村民们这些年一直很照顾她们,所以这次她们一定会和村民们坚持到底。妹妹说:“我想考天津财经大学的研究生,这样以后可以留在天津,可以照顾父母,也可以更好地建设天津,回报天津人一直以来对我们的爱护和关照,天津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愿意在这里陪大家一起战胜疫情!” 提供基础数据 严把企业门户──记辛口镇基层机关干部高海林 面对疫情,无关节假,责任当先;无关纷扰,使命当前;无心“小家”,只为“大家”。高海林是辛口镇一名普通的基层机关干部,她用她的坚韧和责任,为疫情防控工作做着自己的努力。 2020年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没有亲朋聚会,她投身疫情防控数据整合处理工作中,一干就是50多天,这50多天没有怨言,没有恐惧,有的只是一颗守卫故土的责任之心。这场无形的战争中,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严防病毒侵入,严格核查外来人员信息也就成为了重要工作,她面对的是赛达物流园和传化公路港的上百家企业和上千名外来人员,整理人员信息表到凌晨是常事,吃饭时间和睡觉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就是靠这样一点儿一点儿地捋清外来人员信息,制作各种清晰的表格,给指挥部提供基础数据,给现场检查小组提供准确信息,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50多天,她被企业负责人和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大表姐”。 她几乎每天清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回复消息,因为有很多数据和信息等她整理,几乎每天睡着的时候也都是握着手机,她自己曾开玩笑说感觉自己特别像客服人员。特殊时期,通过线上渠道与各家企业取得联系,确保外来人员信息准确,更要确保外来人员顺利进入村居进行居家观察。为了保证深夜返津的人员能够顺利返辛口镇,担心错过重要信息,从不敢将手机静音或关机。 随着工作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她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外来人员返津信息核查机制和方法,从预备返津到实际返津,再到居家观察、完成隔离、上岗返岗,每一个步骤她都仔细记录核实,每天微信沟通消息数十人,电话核实信息数十人。她说:“虽然我没有在一线参与卡口值守工作,但我深刻地认识到数据的精准性与疫情防控的其他工作同样重要,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段时间她与众企业配合默契,保障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0个多日夜,她从起初面对数据的无从下手,到如今条理清晰、信息准确,真正做到了用数据说话。这是她成长路上一段弥足珍贵的回忆,也是她工作以来感触最深的一次历练,更使她真切地感受到“守土有责”的意义。 认真对待每一个岗位──记区司法局工作人员杨静池 疫情突如其来,在西青区迅速形成的庞大的疫情防控队伍里,西青区司法局执法监督科的杨静池始终默默坚守在抗疫一线,从正月初三返岗到现在,和大家一起为打赢这场特殊的战役贡献力量。 但鲜少有人知道,每天坚守抗疫岗位的杨静池,心里有着对家人的无比愧疚,尤其是对瘫痪在床的父亲的愧疚。床前尽孝和一线抗疫,没有给他选择的时间,父亲和家人的态度直接就让他做了决定:“别担心家里,你好好干!”望着病床上的父亲,杨静池收拾好心情,带着家人的支持,全身心投入到了抗击疫情的战斗中。 去年年底,杨静池的父亲意外摔伤,肩以下部位瘫痪,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全天陪护。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提前结束了的假期,也打断了杨静池照顾父亲的日常。不管是病床上的父亲,还是母亲和妻子,都支持他第一时间返岗,让他不要担心家里。大灾面前,有了家人支持的杨静池,选择了舍小为大。 正月初三一大早,杨静池便回到了工作岗位,开始了忙碌的状态。先是按照市司法局的要求,与科里其他同事共同起草了《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行政执法工作的通知》,从执法宣传、重点领域执法以及工作预案、数据统计上报、自身防控等方面,对疫情防控期间全区的行政执法工作作出了周密安排。紧接着,他通过微信群和电话,实时指导基层一线的执法活动。为维护疫情防控期间全区社会稳定和市场秩序,他又多次深入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领域以及各街镇开展的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督促各执法单位在疫情防控期间严格、积极履行执法职责,并在执法过程中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在随后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杨静池根据组织安排支援大寺镇的相关工作。在接受具体工作时,他主动认领繁重艰巨的任务,要求去外地进津车辆最多的荣乌高速公路口值守。从开始值勤的第一天起,杨静池就和同事一起,以百分百的热情和细心投入工作中,对进津车辆及人员的信息登记、测温、消毒,还宣传相关政策和防控小知识。遇到排查中因等待不耐烦的返津人员,他就会及时上前做群众工作,讲清利害关系,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值守轮休的间隙,杨静池还不忘通过微信群、电话等,及时解答各执法单位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高速路口值守的任务完成后,杨静池又先后下沉到大寺镇大任庄村和倪黄庄村参加村口的出入管控任务。 不管是高速路口的值守,还是村居社区的出入管控,每个岗位他都认真以待,没有丝毫疏忽。 采访中,杨静池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大家都是这么干的!”坚守抗疫一线50多天,也许是因为带着家人的支持,他的干劲依然那么足,每天沉稳、仔细地完成任务。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