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区外媒体看西青 >> 天津日报
寻访“红色印迹”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翟志鹏 姚文生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19-07-30
内容提要:王兰庄村是天津市西青区闻名遐迩的美丽乡村,宛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天津市区的西南方。在王兰庄,村民们曾居住的草舍村居早已换成了高楼广厦,但村里一块历经了村庄历史的“老台子”,却被村民们视为圣地而永久留了下来。84年前,在“一二·九”运动中,一批来自城里的“洋学生”走进泥泞破旧的村庄,踏上“老台子”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今日王兰庄人的安居乐业撒下了火种。

  王兰庄村是天津市西青区闻名遐迩的美丽乡村,宛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天津市区的西南方。在王兰庄,村民们曾居住的草舍村居早已换成了高楼广厦,但村里一块历经了村庄历史的“老台子”,却被村民们视为圣地而永久留了下来。84年前,在“一二·九”运动中,一批来自城里的“洋学生”走进泥泞破旧的村庄,踏上“老台子”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今日王兰庄人的安居乐业撒下了火种。

  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向华北大地,妄图通过“华北自治”运动使华北地区成为第二个伪满洲国。同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运动”。次年,为进一步扩大爱国阵线,中共天津市委领导进步学生走进天津西郊的王兰庄、姜井、小园等村进行义务教育,在群众中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

  这块“老台子”,正是从那时起成为了村民们接受进步思想的课堂。1936年暑假,原北洋工学院和原三八女中的学生从市区深入到王兰庄村办起平民学校。学生们授课的形式非常丰富,除教识字和讲时事外,还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救亡歌曲,此外,还联络进步剧团来村演出爱国话剧。课堂受到村民们的欢迎,小小的村庄时常响起朗朗读书声和爱国救亡的歌声。除了教文化知识,学生们还在“老台子”上带领村民们做操,引导他们强身健体、保家卫国。上课的村民中,有不少是王兰庄村的妇女,他们像男人一样进课堂、学知识,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在王兰庄义教的经历,磨砺了学生们的革命意志。在村里,学生们接触到了在城里不曾有过的简陋环境,住的是小土房,睡的是大通铺,喝的是苦涩的井水,吃的是窝头咸菜,连办学经费都是他们自发筹集甚至拿出自己的积蓄。这一过程中,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百姓的疾苦,思想有了更大进步。参加过王兰庄义教的老同志徐达本生前曾回忆说:“同学们以‘向红军学习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相互激励,在困难中锻炼自己的革命意志,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不久,在天津市委的发展下,不少学生先后入了党,王兰庄成了他们参加革命的摇篮。

  在艰苦的义教生活中,使学生们深感欣慰的是村民们求知、求学、求上进、求报国的决心。学生们带来的火种很快在村内燃起星星之火,唤醒了村民们的觉悟,涌现出一批进步分子。在村中,抗日救亡的思想深入人心,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暑假后,天津市委继续在王兰庄开展义教,同年建立了王兰庄党支部,这也是我市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之后,王兰庄的农民救亡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星星之火终于燎原。84年间,王兰庄日新月异,从贫穷的小村庄变为全国明星村。为了铭记这段历史,1985年12月9日,市委、市政府在王兰庄义教点旧址树立了“天津学生抗日救亡义教点旧址纪念碑”。2003年12月9日,与“老台子”和纪念碑相邻的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开馆。如今,“老台子”上建了假山凉亭,栽了青草绿树,孩子们在这里学步,青年人在这里谈天,老人们在这里下棋,这块“圣地”成了村民美好生活的陪伴与见证。学生们当年献出的青春和汗水,王兰庄人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小资料

  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西青区李七庄街王兰庄村王兰庄花园内,是天津市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津市青少年“五爱”教育阵地。

  纪念馆于2003年正式开馆,与王兰庄村革命遗迹“老台子”相邻。馆内主要展出照片、报刊、回忆录、实物、图表等资料,分为“‘一二·九’运动”“‘五·二八’运动”“到农村去开展义务教育,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进步学生在斗争中成长” “在抗日救亡浪潮中诞生的王兰庄党支部”“发扬革命传统 振兴中华”等六个展区。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