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
|
||
|
||
编者按: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许多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与思考──书籍赠与我们的,是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丰富意蕴。感受文字的美丽与力量,汲取智者的丰富思想,积蓄向上向善的智慧,聆听历史的声声铿锵,收获知识的累累硕果,明晰前进的奋斗方向,习得生活的真技与实干,还原自然的质朴和本真,读懂书中风景与世间百态,走出曼妙的人生之路…… 朋友,世界读书日,正是读书时!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如广告一样的《励学篇》,是宋代皇帝真宗赵恒所作。此作号召天下有志青年都快读书,读书能解决一切问题,黄金屋、颜如玉、车马簇都能得到。当然,皇帝的真实意图是为朝廷选拔人才,科举取士。公元1000年以后,中国大地果然刮起苦读圣贤书之风,有志青年纷纷“勤向窗前读”,一生只追求一件事,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做梦都想金榜题名。千余年来,各朝各代治理国家的各级官员,没有一个不是苦读四书五经满腹经纶的。赵恒皇帝虽然没说假话,但毕竟僧多粥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幸运者永远是少数。 历史长河中还有不少发奋读书的感人事例。《凿壁偷光》说的是西汉时期匡衡苦读的故事。匡衡,今山东枣庄人,家贫但好学。打工期间,夜读无灯,乃凿壁引邻居灯光读书,如此积累,终成大事,成为经学家,官至宰相。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外交家,曾身配六国相印。“锥刺股”的故事就出自苏秦,发奋苦读,却不争气总犯困,一怒之下用锥子刺自己。这样的自残方式当然不能提倡,只学其发奋精神可也。“头悬梁”是孙敬所为,用绳子一头系在头发上,一头系在房梁上,读书打盹时一磕头就会揪疼头发,以此提振精神再读。 我在读书这件事上,没受宋皇帝赵恒忽悠,因为那时还不知道有“黄金屋,颜如玉”之说,也没有上学读书的条件。凿壁偷光的事没干过,马路的灯光是借过的。没用锥子扎过自己,但“揪疼头发”这件事干过。 我在学校读书少之又少,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小学毕业证都没拿到手。人生似乎就是在补缺,缺少什么才稀罕什么,我没怎么上过学,也很少有机会与条件读书,于是就非常渴望。带着这一遗憾进入婚后年龄,依然万分不心甘,不愿就此碌碌无为平平庸庸度过一生。因为生活非常贫困,要想改变这一切,唯有立志、读书,别无他途。这是要改变命运,不动真格的怎么行!挤时间读书,自然很辛苦,居然就用上了古人的办法,用“揪疼头发”的办法提精神,继续阅读做笔记。 就我那点儿文化底子,居然斗胆立志当作家。这一可笑的立志曾经被人作为笑柄,善意讥笑说:“满头高粱花子哪能跟作家扯在一起!”我却拧住了这一扣,认为“作家是人干的,我也是人,咋了!”但真干起来才知道,是真较劲。 这样说吧,我读书不是读,是“啃”,是“吃”。我的老师是谁?就是《现代汉语词典》,至今,我已啃破五位“老师”。词典里的字词都是标准字词,学着非常放心。因为是遭遇“拦路虎”才学,学完立马就用,立竿见影学为致用的效果很好。这样边读边学边写,都是发自内心主动而为,比课堂上的收获进度要快得多,大得多。 为什么要读书,因为我要改变命运。怎样去读书,最捷径的办法就是“啃”,然后还要咀嚼。没上过学堂,为了争取时间,只好立志努力。我要写一部小说,就在类似的作品中找自己最喜欢的,然后反复阅读,拆开去读,研究其写作手法,如何布局谋篇,如何确定主题,如何塑造人物,语言有什么特色,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去琢磨,从中学习啥,舍弃啥,与其相比自己的作品创新啥,逐渐就清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是真的。 比如我写长篇小说《探访曹雪芹》,就要研读《红楼梦》,结果把《红楼梦》读散了,一页一页的,但不缺一个字。就是在反复啃读,琢磨,从中吸纳精华为己所用。到底读了多少遍,我也不知道。 好在功夫没白费,我不是个失败者,从庄稼地里走出的庄稼汉的确也能当作家。我当时的追求目标是能成为天津作家协会会员,新华书店的书架上能出售我的两本书,这就是我的梦。现在,我已远远超过预期梦想,已经出版六部书,发表连载一部书,还有文化散文集《乡土文录》等待出版,也就是八部之数,并已经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篇小说《赶大营》改编为四十五集电视剧,已经与影视公司签约。 为什么要读书,因为我要改变命运,这是唯一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读书才能有知识,成人才,才能做事情。苦读书,多读书,真读书,才能多得到知识,成大人才,做大事情。读书的事来不得半点虚伪,虚伪的结果是自己吃亏。 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阅读时间被手机占有,大量有用无用的信息铺天盖地,人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手机信息中。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快捷,但也有大量垃圾占有着人们的时间,骚扰着人们的生活。如何摆布好手机与阅读的关系,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课题。但是,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你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如果真想,就要真读书。书中知识能帮助你改变命运,手机里的垃圾永远不能,手机里的垃圾只能把你推向平庸与无能的深渊。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