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流感”,有人认为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殊不知,根据WTO一项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流感每年可致约5%-10%的成人、20%-30%的儿童感染,造成多达500万例重症病例和65万例死亡。同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2月初开始,我国流感活动水平持续升高。基于现阶段全国流感疾病整体态势,日前,相关专家根据本地流感特点,向大众进行科普解读和防治指导。
“流感的流行季一般是从每年11月份开始,持续到次年的3月至4月份。今年比较特殊,根据目前医院接诊情况来看,高峰期似乎有些‘拖尾’。”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李颖分析认为,今年流感的流行季恰逢人群流动逐渐恢复常态化,包括学校开学,加上乍暖还寒等气候原因,导致流感活跃。过去几年社会人员流动减少,学生经常处于居家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断了流感的流行,与此同时,由于缺乏锻炼,造成大家免疫力普遍下降,加上近两年流感疫苗接种率较低,各种因素综合叠加导致了今年流感态势始终没有明显的下降。
李颖提醒,入夏后流感依然存在,对大众来说,做好日常预防尤其重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常洗手、常通风,尽量避免与感冒患者或流感病人接触,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停留过久,并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这些都能帮助增强免疫系统,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李颖
通过走访本市各大医院了解到,今年春季爆发的流感中,受感染的儿童也特别多。天津市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孙燕燕介绍,儿童的鼻腔较狭窄且鼻黏膜娇嫩,黏膜腺分泌不足而且比较干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尤其在睡眠不足、饮食不均衡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孩子的卫生习惯尚未完全建立,往往有摸鼻子、眼睛,或者喜欢将物品放在嘴边,以及生病戴不住口罩等特点,也容易诱发感染。
儿童作为特殊群体,由于生理免疫特点,属于流感高度易感人群,反复率及重症较多,并呈现出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作为家长,应如何甄别孩子得了普通感冒还是流感?天津市泰达医院儿科主任耿荣娟介绍,普通感冒的患儿上感表现以鼻咽部黏膜炎症为主,包括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而流感病毒的特点则是全身症状重、局部症状轻,比如高热不退、倦怠乏力、肌肉酸痛、精神意识淡漠甚至抽搐等。
“流感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威胁还是非常大的。部分患儿在感染后可能发展为重症或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肺炎、支气管炎、脑膜炎等,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作为儿科药师,孙燕燕特别提醒广大家长,一定要重视流感并规范治疗,杜绝药物滥用。很多家长都有孩子生病时在家用点“小药”的经历,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孙燕燕提示,在病原不完全明确的情况下,可及时选择能够覆盖可能病毒的广谱抗病毒药物,但要权衡药物使用的利弊,病原明确者应针对性选择相应抗病毒药物。因儿童用抗病毒药物的品种较少,故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尽量谨慎遵循药品说明书的年龄限制并关注儿童用药的临床治疗进展,如近期流感抗病毒创新药玛巴洛沙韦获批了5岁及以上儿童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的适应症,为5岁及以上儿童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快速退热,全程只需一次给药。
▲天津市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孙燕燕
谈到2023年秋冬季流感发病趋势,耿荣娟认为,今年秋冬季流感流行情况具有一定挑战性和不确定性。今春第一波流感高峰持续时间长,部分患儿病情较重。通过近半年多的免疫刺激,儿童人群中的免疫水平能够达到何种水平还是个未知数,无论是孩子家长还是医护人员都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多渠道,多措施,一起努力做好今年秋冬季流感的防治工作。期待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年秋冬季流感患病情况能较春季高峰有所缓解!这样在减少社会负担的同时,更能减少患病儿童的痛苦及家庭照护的困难,对社会、医院、医护人员、儿童及儿童家庭都是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