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生活 |
|
||
|
||
二月二,龙抬头 风调雨顺好年头 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过后,春龙节来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抬头”。 它是一个传统节日,在农业上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春耕有序展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讲师赵运涛表示,“龙抬头”的由来与自然天象有关,它的习俗丰富多样,有舞龙、社戏以及各种庙会。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今年的“龙抬头”发生在晚上十点前后。 ![]() 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龙抬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观点认为,它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 中国二十八星宿中,古人将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组合想象成龙的形象,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认为东方为木,属青色,故称其为“青龙”或“苍龙”。 《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当地平线上渐渐露出龙“角”,说明春天来了,即民谚所言“龙抬头”。 也就是说,“苍龙七宿”冬季时隐没在地平线下,等到农历二月初以后,黄昏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但苍龙的身体仍隐没在地平线之下,所以是“龙抬头”。 赵运涛说,龙有很多吉祥的寓意。在古代,尽管礼制森严,但平民百姓并没有放弃对龙的喜好和崇拜,节日里要有龙,如正月十五要耍龙灯、舞龙;二月二“龙抬头”等等。 ![]() 一个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节日也经历了一个有趣的演变过程。 赵运涛表示,大约在唐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过“二月二”,只不过最初“二月二”和“龙抬头”还没有太大关系,其习俗主要是挑菜、踏青等。 等到南宋时期,出现了有关“龙抬头”的记载,如“今朝二月二,暂放龙抬头”。元代《析津志》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 在明清时期记载岁时节日的典籍中,“二月二日龙抬头”的说法更为明确一些。如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 从节日内涵以及习俗上来看,自古以来人们便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阳气生发,万物复苏 在农业上,“龙抬头”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赵运涛举例,比如“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万物复苏,接下来的一个节气就是惊蛰,古人认为,龙是百虫之长,它得先醒来,到了惊蛰,才能春雷乍动、唤醒万物。 当然,有些害虫醒来后,有可能会危害人或者庄稼。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熏虫”,将害虫提前消灭掉。 古人认为“二月二”迎来青龙,龙主管着下雨,此后雨水也就越来越多了,适合耕种的季节就此到来。恰如民谚所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南方此时有祭祀社神的习俗,祭祀社神继承的是传统“春社”的习俗,春天是耕种的开始,人们祭祀土地神,希望秋天能有个好收成。 赵运涛认为,北方比较缺水,古人认为龙主管降雨,所以北方地区的人们往往对龙的崇拜更高一些,而南方雨水比较充足,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更高一些。 所以,同样都是过“二月二”,北方地区的习俗大多是将饮食、舞龙等习俗与“龙”结合起来,希望多下雨;南方地区则是“土地崇拜”,会有祭社神等种种习俗。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春耕生产渐次展开。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等。 在咱天津 “二月二”一定要吃的 就是焖子了 两面煎至金黄,配上调好的麻酱 再烙张饼,就着炒鸡蛋和合菜 一份大大的满足! ![]() “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都剃头。” 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很多习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是理发 而这一习俗形成于清代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说 自古以来 汉族一直保持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 毕生“束发” 清代改男子“束发”为“辫发” 额前顶部头发需剃去 剃头业自此兴起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剃头匠忙到春节前夕,纷纷返乡 直到来年二月初二方始营业 为广揽生意,讨吉祥口彩 便把这天理发叫“剃龙头” 时至今日 不少人仍在二月初二这天去理发 让面容与春天同步 焕发出朝气蓬勃的“精神头” 除了吃焖子剃龙头 天津人的“二月二”还有这些“讲究” 引龙回 关于天津在“二月二”的民俗活动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的《天津卫志》中。《天津卫志》中记述,每当农历“二月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引龙”。所谓引龙就是以河边或者水井旁边为起点,用谷糠撒在行进的路上,一直撒到家门口。这么做就是希望能够把龙一路引回家,让龙能庇佑一家人风调雨顺。 画“粮仓” 天津农村还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旧时,农民在“二月二”早晨,好在打谷场或院子里用谷糠画“粮仓”,先画出尖尖的仓顶,再画个鼓鼓的仓肚,然后画仓门,在仓门外再画个梯子形状,画好后抓些五谷杂粮放在“粮仓”里,然后在上边盖上木板或席子,以防鸡、鸟觅食,祈求新的一年里龙王保佑,五谷丰登,粮仓满囤。 齐呼龙抬头 在大沽口海边的渔民,到了二月初二,不分男女老少,都集中在大沽白龙庙,举办白龙会。身强力壮的渔民们在鼓乐及喝彩声中,把一条几丈长的白色巨龙耍起来,然后男女老少齐喊“龙抬头”,相传这时渤海龙王最小的儿子小白龙便抬起龙头和他想念的乡亲们见上一面。 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照房梁 老天津风俗,俗话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通常还要念吟唱歌谣,如"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各家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掉。 您家的“二月二”怎么过呢?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