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健康
下一波疫情何时来?还没“阳”过会感染吗?吴尊友回应!
来源:西青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瑞 日期:2023-02-10
内容提要: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有关情况。

  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有关情况。

图片

  全国疫情日趋平稳

  总体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近期,全国疫情日趋平稳,总体向好态势持续巩固。目前监测未发现病毒变异株传播力、免疫逃逸能力和致病力明显增强的情况。

  当前,各地中小学相继开学,农村春耕陆续开始。要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继续做好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强农村地区物资保障,坚持城乡社区乡镇网格化管理,确保有风险人员及时发现、救治和转诊。

  要重视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继续坚持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幼儿园和学校等重点机构防控措施,做好相关人员健康监测,加强从业人员个人防护。

  近几个月内

  出现新一波新冠疫情的可能比较小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到“乙类乙管”后,优化调整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对于及时发现疫情、有效控制疫情,仍然有效。

  三年来,中疾控针对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病毒的不断变异,科学研究、审慎分析,先后印发十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到成功控制住由德尔塔变异株引发的疫情,再到迎战奥密克戎变异株;从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到实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等大范围流行传播,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相对比于三年前,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减弱,我国也拥有了对病毒更深入的了解、更多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更丰富的新冠中西医救治经验。实施“乙类乙管”措施以来,全国疫情日趋平稳,防控工作转段平稳有序。

  我国刚刚经历过一次全国性的新冠病毒感染流行,多数人已经康复,部分人还在康复之中。人群的总体免疫力处在较高时期。近几个月内,出现新一波新冠疫情的可能比较小。

  今后再出现类似于我国这次大规模新冠疫情流行的可能性也比较小。随着我国优化防控策略,新冠疫情在未来可能会断断续续在局部地区、部分人群、一段时间中发生,出现全国范围内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的大规模流行的可能非常小。

  还没“阳”过的孩子和老人

  再出现新冠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小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还没有“阳”过的孩子和老人,在全国性大规模流行期间,感染风险很高的时期,他们没有受到感染,现在全国性的大规模新冠病毒感染流行高峰已过,在全国范围内都处在低感染风险的情况下,再出现新冠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小。

  对这些人有两点建议:

  • 第一,继续做好个人的防护措施,预防感染;

  • 第二,如果还没有接种疫苗,抓紧时间接种疫苗,如果适合接种加强针的就抓紧时间进行加强针的接种。

  未来出现比现在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

  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与新冠病毒作斗争已经三年了,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我们认识到,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非常快,从全球范围来看,微小的病毒变异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发生生物特性较大变化的变异,这种变异的时间间隔数月不等,使得它的传染性、致病性、免疫逃逸能力发生变化,再加上全球各国防控措施的不同,就造成了在全球范围内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疫情的发生。

  总体来看,新冠流行三年了,病毒一直持续地在发生变异,并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就是传染性在增强,免疫逃逸能力在增强,但是致病性在减弱。我们可以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公布的死亡和病例数的比例来看它的致病性,2020年该比例为2.33%,2021年为1.72%,2022年为0.28%。在2022年12月份,只有0.08%。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新冠病毒变异的变化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在减弱,当然其中也不排除我们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抗争,特别是新冠疫苗的广泛应用。

  在未来,病毒会不会变得传染性更强、致病性更强?从目前来看,未来出现比现在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出现致病性加强,或者说病毒出现“返祖”到德尔塔病毒,甚至原始毒株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

  目前国内未发现

  传播力、免疫逃逸能力和致病力明显增强的

  新型变异株流行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我国的监测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1日以来,从全国各个口岸入境人员当中监测到了39种进化分支,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以BA.5.2和BF.7及其亚分支为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监测到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加的新型变异株流行。

  从去年12月份以来,我们就已经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了监测方案,公布了一系列病毒变异监测相关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对输入病例和本土病例进行监测。当前,春运尚未结束,学校陆续开学,我们将会根据现阶段病毒变异株监测的结果,及时组织多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研判。

  通过血清学的调查

  为国家的免疫策略和防控策略的调整

  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健康人群感染了新冠病毒康复后,或者接种了新冠疫苗以后,在体内会留存免疫应答诱导的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包括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抗体检测其实是基于严谨实验设计的随机样本抗体检测,又称为血清学调查。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各年龄组、城乡人群特异性抗体水平,尤其是中和抗体的水平,从而了解人群的“免疫本底”,估算全人群抗新冠病毒抗体的水平,推算出人群的感染水平。

  
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血清学调查,也可以获得对不同变异株的交叉保护的水平,分析免疫持久性,通过这种血清学的调查,我们可以为国家的免疫策略和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血清学调查适用的人群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 一是尚未接种疫苗,但是也没有感染的人群,用以估算隐性感染水平;

  • 二是接种了疫苗但是没有感染,用以估算疫苗接种后抗体的水平;

  • 三是近期感染康复后的人群,用于估算抗体持续水平和接种加强针的时间。

  中小学开学之后

  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介绍,今年春季中小学开学后,教育部门将指导中小学全面落实国家疫情防控“乙类乙管”的政策要求,按照学校疫情防控的操作指南,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开学返校前一周,要求学生居家每日开展健康自测。返校后,连续7天开展健康监测,要动态掌握师生的健康状况,做好健康服务跟进。师生入校时要测量体温,发现发热等症状的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要落实中小学校晨检和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等,建立学生健康的信息电子台账,提高校园疾病监测预警的信息化水平。同时,提醒督促师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不带病到校工作或者学习,引导师生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不组织、不要求康复期的师生参加剧烈活动。指导学生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日常防护,树牢健康第一的理念,履行个人防护的责任。学校还要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指导和心理援助服务,引导学生形成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第二,保障学校正常秩序。中小学校充分做好教育教学准备,没有疫情的地区,学校开学后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认真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增强学校的防疫能力。教育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加强中小学卫生室、保健室的建设,配齐医护专业人员,配备充足必要的药品、医疗设施设备和抗原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当前,特别是春季开学以后,教育部门将继续指导中小学校保持校园疫情防控管理体系高效运行,不断提升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的能力,最大程度地保护师生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来源:天津广播

原标题: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