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穿越时空的距离,搭起西青援建的枢纽;他们,埋头苦干于一线,串起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他们,是天津西青援派干部。这些年,他们脚下沾泥、身上沾土、心里装着基层群众,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大大小小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援建的土地上发生,为受援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展现了西青人的时代风采。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干部人才援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西青区委组织部与西青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在“天津西青”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援派风采”专栏。今天推出第二期:走近西藏昌都市卡若区住建局副局长高海龙,了解他的援藏故事。
西青区援派干部 高海龙
自2019年7月入藏工作至今,高海龙在援藏工作期间兢兢业业、踏实肯干,时时刻刻践行着“老西藏精神”。作为昌都市卡若区住建局副局长,他在各个方面都按照高于本地干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完成好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2020年夏天,他曾主动申请带领普查小组连续七天住在海拔4300米的类乌齐县岗色乡,村里条件艰苦,面临着极度缺氧、天气寒冷、没有自来水,只有旱厕且在百米外的地方,半夜还经常有狗熊光顾村内垃圾池,面对诸多困难,他丝毫没有退却,只为确保脱贫攻坚入户普查工作不漏一户。
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共完成了坐落在卡若区15个乡镇808个自然村内的1247户房屋的农房改造工作。该工作是脱贫攻坚中“两不愁、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接续工程,也是“乡村振兴”的一项关键工作。但是老百姓的房屋大多都坐落在山顶上,这里海拔极高、路途遥远且凶险、熊和高原狼等猛兽出没、环境十分恶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高海龙深知此项工作意义重大、极其重要,无论怎样都必须完成好。“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必须发挥好自身优势,消除房屋安全隐患,提升抗震安全性能,保证老百姓生命安全”——这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他、一种精神激励着他。无论是在改造方案的把关审定、现场施工的技术指导、改造质量及进度督导,还是在年底竣工验收工作中,他始终不辞辛苦,工作在第一线,发挥着一名援藏干部的带头作用。
他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在维稳、创文、环境整治、乡镇重点工作年终考评等卡若区委、区政府组织安排的中心工作中,带领住建局全体同志充分发扬“两路精神”,不怕吃苦、尽职尽责、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为卡若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2020年以来,他先后被西青区委区政府授予“西青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被西藏昌都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援藏干部人才”,连续三年考核优秀。
记者手记:
从美丽富饶的渤海之滨,到多彩灿烂的西藏昌都,在过去的三年里,广大援藏干部为昌都的发展与稳定,默默奉献着青春、智慧和汗水,在这神圣的大地上,留下了一段平凡而不平常的援藏之旅,交出了新时代援藏工作的高分答卷。饱含温情的无私援助和真情帮扶,让藏东各族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天津温度”,在携手共进中谱写了津昌两地合作新篇章。
西青融媒记者:夏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