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青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产业集聚人才,靠人才引领产业,加速人才与产业、城区间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为西青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打造新引擎 人才集聚迎来“加速度” 围绕集成电路、智能网联车、生物医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构建多元化引才机制,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 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展,着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围绕我区主导产业开展紧缺人才需求调查,形成产业人才“需求清单”,为重点产业链企业精准引才提供“定向导航”。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积极搭建校地、企业、人才等多个层面的“人才合作链”,组织信创、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企业开展“双一流”高校招聘、“才聚西青·智创未来”云聘会等活动50余场,累计引进2万余名人才落户西青。 ![]() 聚焦“会、展、赛”,着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承办三届天津市“海河英才”创业大赛,举办西青区“海河英才周”活动,吸引来自全球400多名精英人才相聚西青;组织“春晖杯”海外人才西青行等活动30余场,集聚800余名高端人才来西青创新创业。组团参加广州“留交会”等国内大型人才交流活动20余场次,洽谈对接高端人才600余人;引育19个重点产业项目入选天津市“项目+团队”重点培养专项,获得专项资助690万元,其中创业类项目18个,占全市入选总量18%。 2017年9月,通过西青区创新创业英才“113”计划,孟卓博士“精确导航用超高精度光纤陀螺仪产业化”项目落地西青,在中北镇创办了天津博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并获得了西青区项目资助、场地补贴、住房补贴累计361.6万元。近年来博科光电先后研发了具有超高精度光纤环制造及检测的完整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申请及获得各项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13项。他本人先后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天津市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新型企业家”。博科光电也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天津市雏鹰企业。2022年,在西青区人社局推荐下,其研发项目在全国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铜奖,孟卓博士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 ![]() 聚焦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着力引进产业急需人才。深入实施半导体集成电路人才延揽工程,开展联盟企业专场“云聘会”“直播带岗”等活动,为恩智浦、灿芯等70余家半导体集成电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企业发布岗位需求750余个,3.2万余人参与线上对接活动,200余人完成意向签约。开展“双招双引”工作,通过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形成叠加优势,助推灿芯半导体(天津)有限公司等21个招商项目落户西青,注册资金3.8亿元,为产业链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打造“助推器” 人才培育涌现“领头雁” 围绕产业升级需求,通过重点人才工程、创新载体平台培育一批能够解决产业升级关键性技术的创新人才团队,实现人才创新与产业升级“同向发力”。 ![]() ![]() ![]() 输血供氧,集聚数量充足“人才池”。深入挖掘重点产业链企业中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能解决关键性“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人才,畅通国家、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对接渠道,成功推荐28名半导体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专家入选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领军人才等重点人才工程,3个新能源新材料团队入选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12家重点企业获得市高端人才创业启动和创业英才成长专项资助。 “每年上一个台阶,选择西青区是个正确的决定!”天津大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张熹2018年通过人才引进加入大桥焊材。经西青区人社局推荐,2019年他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20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2年又被评为“天津市领军人才”,获得专项资助100万元。 疏经通络,打造人才创新“强磁场”。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和“海河工匠”建设工程,推进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平台建设,成功推荐中建钢构、宜科电子、力生制药等44家单位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企业培训中心、公共实训基地。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新建中芯国际、同仁堂等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全市占比47%,博士后载体达到37家。全力推进赛达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学府工业区两家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促进优质资源要素与高端人才有效链接,成功孵化善测科技等留学人员企业40余家。 强本固基,构建梯次合理“培养链”。深入实施西青区专业技术人才“金字塔”培养工程,围绕我区重点产业链选拔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及优秀青年技术骨干392人,构建了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产业人才队伍。锚定产业人才完善评价体系,发挥职称“指挥棒”引领作用,累计评价专业技术人才6500人,较“十三五”同比增长了82.8%,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50%,实现了“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发展和产业人才精准评价。 西青区“金字塔”培养工程让本土人才“破土增香”,马华博士2009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入职西青区企业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现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一直致力于新型电极材料和先进电池体系的技术研究和应用,2019年经选拔被评为第七届西青区“金字塔”培养工程拔尖人才,经过两年人才培养,2020年获得正高级工程师,2022年入选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打造“新生态” 人才服务持续“提温度” 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聚焦多元服务,营造爱才氛围,建立“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常态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服务产业优化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优化“同轴共转”。 ![]() 把脉问需,实施精细人才服务。充分利用天津市半导体集成电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平台优势,联合市人社局、市工信研究院举办集成电路专业职称评价工作论证会,助推完成“一链一策”职称专业体系建设,4人获评天津市首批集成电路专业高级职称,占全市总量15%。联合市人社局、市金融局举办“津心融”服务对接活动,积极为初创企业深挖引灌金融活水,以资本赋能,重点推介“津心融”对接融资平台及助力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就企业贷款、创投支持、上市政策进行详细解答,为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对接服务。 “2021年获评首批集成电路专业正高级职称,2022年入选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我个人能够取得这些可喜的成绩,与人才联盟良好的工作机制密不可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天津)有限公司厂长王劲松表示。2020年11月,在西青区成立了天津市半导体集成电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自成立以来,西青区积极协助市人社局、市工信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召开工程技术系列集成电路专业职称评价论证会,助推集成电路专业职称增设,召开集成电路专业职称政策解读培训会,帮助企业和人才顺利完成申报工作。 落实政策,主动释放“人才红利”。出台和实施了西青区“人才新政25条”等一系列培育集聚人才的创新政策,为各类人才发放生活补贴、场地补贴等资助9214.12余万元,真金白银帮助人才解决创新创业后顾之忧。其中,为1721名急需紧缺人才、规上硕博人才发放引进、培养资助7269.06万元;为9名新入选国务院特贴专家兑现奖励资金36万元;为72家入选“113”英才计划的重点企业和125名产业人才兑现场地补贴、住房补贴1145.13万元;为新引进85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发放奖励501万元;为392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发放“金字塔”培养资助262.93万元。 厚植沃土,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完善人才服务专员工作机制,建立三级联动人才服务专员制度,组建了熟悉政策、精通业务、善于沟通的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人才提供“一对一”全方位服务保障。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红璞公寓和万科泊寓入选首批市级人才公寓,有效解决800余名人才的住房需求,让各类人才找到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暖。召开“政企会客座谈”“下午茶叙”等“接链补链”撮合活动,为我区企业家搭建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创新创业“朋友圈”。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下一步,西青区将深入贯彻中央、市委和区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紧贴“十四五”产业发展定位,全力推进运河“双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金字塔”培养工程和技能人才“运河工匠”进阶计划,努力让西青成为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为打造大运河闪亮明珠、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城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