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大对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坚决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市民政与财政部门近期为全市低保、低保边缘户家庭(原低收入家庭)、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6月29日前已按照每人100元标准全额发放至15万名困难群众手中,共发放资金1500万元。同时,根据本市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今年7月1日启动价补联动机制,为低保、特困人员和低保边缘户家庭(原低收入家庭)按照每人30元标准发放物价补贴,共发放资金452.18万元。
据了解,目前全市已建立“8+1”社会救助体系,低保标准相对水平长期处于全国前列。截至今年6月,全市社会救助资金支出10.08亿元,将6909名困难群众及时纳入常规保障范围。7月5日,市民政与财政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有关工作的若干措施》,用六方面17条务实措施,进一步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
为了让社会救助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本市开通社会救助市、区两级24小时服务热线,采取社会救助微信扫码“直通车”、天津民政门户网站、天津民政公众号、津心办App、街道(乡镇)和村(社区)居委会等多种渠道,完善求助信息接收、处置、转介、反馈工作流程,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此外,还上线了“社会救助自我评估”“社会救助经济状况核对授权”小程序,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居住异地、行动不便等难题。
为确保临时救助精准高效,本市积极落实“救急难”机制,对受疫情影响基本生活存在困难的家庭及人员开展先行救助;加大未参保失业人员救助力度;对受疫情影响,暂时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生活困难外来务工人员,打破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采取发放救助金、提供食宿、协助返回等方式救助。截至今年6月,本市已发放临时救助金10052.3万元,救助38519人次;发放“点球式”精准救助金413.5万元,救助2899人次。
此外,本市民政部门加快推进低收入人口信息平台和预警机制建设,与人社、教育、住建、残联等部门和群团组织信息共享,实现对全市20.4万低收入群众信息汇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和资源,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我们将持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让救助更有力度、识别更有精度、帮扶更有温度。”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张雪松表示,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出实招、解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