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
|
||
|
||
这是发生在37栋园区暖心的故事 萍水相逢 只因隔离 于是 亲爱的他们守护可爱的他健康长大 故事从7天前说起—— 2岁的小宝患上了罕见的恶性肿瘤。今年4月,小宝在津接受手术。紧接着,父母带小宝到北京会诊下一步治疗手段,最后决定回津化疗。 按要求,从高风险区来的人员需要3天居家隔离,4天医学观察。小宝一家是安徽人,之前一直借住在亲戚家。由于条件有限,他们来到了37栋园区医学观察点。 ![]() 隔离点当天,妈妈一直抱着小宝迟迟不进隔离间。工作人员询问后,她道出实情。孩子术后还未痊愈,需要实时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得立即就医。此外,孩子过几天要化疗,但时间恰恰在隔离的第三天,是周六,医院可能没床位接收。而且,一家三口的健康码都为红码,能否就医、如何就医也不能肯定。 对于两岁的孩子和年轻的父母来说,这些都很难解决。 面对一个又一个难题,再看着怀里因为不舒服而断断续续抽泣的孩子,年轻爸妈的心理防线一点点崩溃,因此迟迟不愿隔离。 ![]() “放心,先顾好孩子。其他事慢慢来。” 隔离点点长解永军对他们说。小宝父母没想到的是,这句寻常的安慰,使他们得到了不寻常的帮助。 “孩子尿血,需要化验。” 当天晚上9点多,负责他们的“大白”告诉解永军。解永军边向站长吴俊华汇报,边安排点内医护人员拨打120。站内决定,工作人员陪同孩子父亲带样本去医院化验。得到结果返回驻地时,已经是转天凌晨三点。 “孩子唇干,腿麻,需要去医院。” 第二天早上,工作人员再次接到小宝妈妈的求助。于站内又一次启动就医流程,为小宝开通绿色就医通道。 ![]() ——“隔离结束等着化疗期间,医院没床位,孩子没地方住。” ——“夫妻俩人要挂号,要申请变码,还得顾孩子。” 每日召开的晨会上,医疗组工作人员和吴俊华讨论着小宝一家的就医困难。讨论后决定,在第三天核酸结果为阴性后,医疗组协调有关部门将他们的红码变为医院可以接收的橙码。同时,站内协调延长他们居住的时间,直到孩子入院。跟小宝父母商量后,他们欣然同意,并表示在此期间,仍遵守隔离规定。 6月21日,小宝入院化疗。小宝父母很感谢隔离点的帮助,小宝爸说:“操心的事都帮着解决了。这个隔离点真有爱,我替孩子谢谢各位。”
![]() 孩子父亲写的感谢信 解永军说,都为人父母,孩子难受父母更难受。我们尽最大努力照顾好。 吴俊华说,家家不易,我们能帮多少帮多少。 没有对辛苦工作的精心描绘,没有对肩负使命的豪言壮语,只有一个质朴的祝福——小宝要快点好起来,健健康康地长大。 ![]() 小宝一家结束隔离 小宝一家的隔离结束了,但隔离点内还在继续忙碌。大白们时时照看着每一位隔离人员;点长解永军,随时解决着各类诉求;站长吴俊华也在努力协调着大事小情。各类专班统计着转入转出的人员…… ![]() ![]() 从春天到夏天,有的人来,有的人走,但他们服务的温度始终不变。 隔离点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全市最大的集中隔离点,37栋园区医学观察点自启动以来,已接收8000多人。都是一样平凡的人,一样珍贵的生命。点外的人需要被守护,点内的人也需要被守护,这是我们的工作使命。 为了完成好这份使命,西青区集全区之力从全区各街镇、各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专班。全区上下纷纷响应,抽调工作人员共1480余人。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坚守的身影,守护着幸福与牵挂,团聚与奔波,健康与成长……因为对生命敬畏,因为对西青的热爱,他们始终如一: 炎热夏日,穿着隔离服抬着几公斤重的箱子一步步拾阶而上; 可与家人团坐的傍晚,忍受寂寞随时守护隔离间内每盏灯火的平安。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谁说风风火火的才是勇敢。他们最真实的状态,最平凡的身影正是英雄的写照。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