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每日电讯》在头版头条刊发《攥紧农业“芯片” 端牢中国饭碗》的报道,文章中提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14亿人“口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如今在天津,稻种“闯”出一片天,强筋春小麦品种可替代进口,花椰菜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并走出国门,黄瓜育种成果创新能力国际领先,肉羊育种走在全国前列,鲤鲫鱼苗种辐射全国……而在西青,专家团队们也正在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助力中国人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文章中写道:近年来,天津实施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推进种业自主创新攻关。小站稻成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津原U99”“金稻919”“天隆优619”等小站稻品种多次荣获全国评比金奖,并实现从品种选育、绿色栽培到收储加工全链条标准化。许多津牌稻种更是北出长城、南到长江中下游,赋能希望的田野。
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员滕奉魁介绍说:“国家粳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是在袁隆平院士的帮助和指导下组建的。2018年,在西青区成立国家粳稻中心育繁种基地,成立的时候袁隆平院士专门给我们写信说‘希望天津将传统稻作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快天津小站稻新品种的研发,把小站稻做大做强,做出天津地方特色,为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就想把咱天津小站稻的种子培育得更好。”
为了这个梦想,那些天,滕奉魁几乎天天盯在现场,一方面指导技术,另一方面加紧选育新品种。
滕奉魁说:“我们新改良出来的品种——天‘隆优717’,从粒型方面与‘619’相比,会更饱满一些,更大更圆润,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每亩能够增产7%左右。”
小小一粒种,释放大能量。截至目前,天津已培育审定粮食作物品种74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2021年粮食产量“十八连丰”,达到249.9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综合自给率由2011年的28%提高到2021年的36.2%,其中口粮自给率由35.4%提高到65.4%,在全国粮食主销区中位居前列。
对老百姓来说,小种子有大收益。对国家而言,小种子更有大战略。花椰菜俗称菜花,19世纪传入中国。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花椰菜种子依旧被国外垄断。农业的“芯片”是种子,要想打破垄断,就要将种子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天津市农科院研究员孙德岭介绍说:“我们用10年的时间,选出两个品种,一个是‘津雪88’,一个是“云山”。这两个品种从生产产量、抗性、花球质量都超过‘雪山’,这样就解决了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国外杂交品种进口的局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德岭团队先后育成“津雪88”“夏雪”“丰花”“津品”等花椰菜品种,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累计推广面积85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59.5亿元,改变了我国花椰菜优良杂交品种短缺的局面。2014年开始,团队育成的花椰菜品种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了我国花椰菜良种由依赖进口向批量出口的“华丽转身”。
孙德岭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地考察时,我是直接为总书记进行汇报的专家之一。总书记嘱咐我们要搞科研,把成果转化出去。这么多年来,总书记的话一直激励着我们,铆足干劲,努力为国家种业发展再立新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