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健康 |
|
||
|
||
中国人喜欢团团圆圆,一桌子吃饭才觉得热闹。然而一派温馨和谐的景象里,往往存在着易被忽略的潜在健康风险——幽门螺杆菌感染。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明确列为I级致癌物,是可能引发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感染幽门螺杆菌还与诸如缺铁性贫血、牙周病、皮肤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种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在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胃癌发病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2位。这与我国传统就餐习惯息息相关——口口传播导致的家庭感染。为什么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这么高?家庭内有人感染,应不应该进行检测或治疗?幽门螺杆菌概念不断引发热议,使用公勺公筷,采用分餐制成为热门话题。 幽门螺杆菌是什么? 幽门螺旋杆菌是定植于人类胃黏膜的一种螺旋样杆菌,微厌氧,是消化性溃疡发生和治疗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它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检出率高达95%~100%;在胃溃疡患者中,其检出率在70%以上。 什么年龄段的人群 更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25岁人群的感染率接近50%,35岁人群感染率>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感染率达78.9%。儿童期是感染的高危年龄段。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获得人群年龄较小,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幽门螺杆菌主要经口-口传播及粪-口传播。共餐、嚼碎食物喂给小孩的喂食、用嘴吹凉食物喂给小孩、接吻、使用不洁餐具等,都是“口-口”传播方式。日常饮食中,它可在水、牛奶、速食食品、蔬菜、果汁,以及不同的肉类、海产品中存活一定的时间,食用了带有幽门螺杆菌的食物就会有感染风险。研究证实,其感染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在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家庭中,其他家庭成员的感染几率为60%,而在无感染者家庭中,仅有13%的感染风险。 哪些人群有必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筛查? 1、生活在高感染率或胃癌高发地区的人群 2、胃癌及胃粘膜癌前病变患者、消化道溃疡患者的家庭成员 由于感染有家庭聚集性特点,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往往感染风险较高,因此对于应对与此类患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进行筛查。 3、有胃痛、胃胀、反酸、嗳气等消化道不适症状的一般人群 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该如何检测或治疗? 一人感染,全家应检。被感染的家庭成员始终是潜在传染源,有持续传播的可能。因此,积极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有效阻断传染源的重要方式,应尽早进行全家检查,明确家庭全部成员的感染情况。 但是是否进行根除治疗要结合患者(尤其是儿童及老年人)的身体状态,在内科医师的指导下综合考虑。 感染的家庭成员共同治疗可有效切断幽门螺杆菌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并降低复发率和提高治愈率。如果家人一起治疗,则最初的感染者根除后的复发率可以降低一半以上,说明家庭成员“同查同治”可以从源头上阻断幽门螺杆菌在家庭内的传播,使感染者的全家免受“再感染”。 家庭成员更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督促,养成干净卫生的健康生活习惯,督促感染者坚持规范治疗以及定期复查随访。 检测方法有哪些? 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已比较成熟,主要分有创和无创两种。 有创检查需要通过胃镜获得胃黏膜标本,目前常用的有快速尿素酶实验和病理染色检查。 相比之下,无创检查更加容易让大家接受,应用也更广。目前主要有血清Hp抗体检测、13C及14C尿素呼气实验及粪便抗原检测三种方法。13C及14C尿素呼气实验是目前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准确性最高的方法,操作方便。 改变生活方式,守护全家健康。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可以有效切断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 实行分餐制,为儿童准备专用的餐具,定期餐具消毒; ● 使用公筷、公勺夹菜,不要交叉使用碗筷、杯子; ● 对于儿童,不要将食物嚼碎或是口对口喂饭。应让食物自然冷却,不要用嘴吹食物; ● 饭前便后及时洗手以降低粪口传播; ● 不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接吻、共用餐具。 积极根除治疗减少传染源,改变生活方式切断传播途径。“双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家庭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 (健康西青)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