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
|
||
|
||
从渤海之滨 到天山南北 从杨柳青人赶大营 到东西部帮扶对口援疆 从脱贫攻坚 到乡村振兴 悠悠百年 你我始终血脉相连 ……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西青区援疆干部来到于田县,面对全面脱贫的艰巨任务,如何走出一条既贴合当地产业特色又适宜当地群众就业模式的发展之路,成为援疆干部孜孜探索的新课题,“库尔班手工坊”应运而生,从就地就近就业到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份收入,给力的“库尔班手工坊”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怎样的惊喜、又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转变,这背后饱含了西青援疆干部多少的心血。今天继续为您带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看援疆事业中的“西青智慧”和“西青经验”:给力的“库尔班手工坊”上集》。 当记者来到库尔班手工坊采访时,刚好赶上这里发薪水的日子,这也是在这里工作的女性们最开心的日子! ![]() 芒来西汗·司马义 于田县库尔班手工坊 工人 我很高兴,发了四百。这是八天的工资,前段时间请假了。我觉得很满意,以前没有什么工作,就是家庭主妇。 ![]() 薛军 西青区援疆干部 天津市援疆前方指挥部于田工作组组长 于田县委 副书记 库尔班扶贫手工坊从起步开始,开始试点,这里就是第一家,运营中心也建立在这里了,直播中心也建在这里了。现在发展成建成了27个手工坊,全部建成投入生产运营了。 薛军,于田县委副书记,天津援疆前方指挥部于田工作组组长。在于田,很多老百姓都认识这位从天津西青来的薛书记,库尔班手工坊就是薛书记在这里付出心血最多的项目之一。 ![]() 薛军 西青区援疆干部 天津市援疆前方指挥部于田工作组组长 于田县委 副书记 西青区投资863万建立的这个手工坊。每个手工坊大概是200到300平方米,里面的设备,所有的网络配备,全部是西青区投资建设的。而且每个手工坊,每年我们还要给5万块钱租金。 八百多万的资金到底怎样用,才能真正推动这里乡村振兴的建设,新时期的援疆工作不是一味给钱就能解决问题的,解决好就业才是做好脱贫工作,维护国家稳定的关键。 ![]() 薛军 西青区援疆干部 天津市援疆前方指挥部于田工作组组长 于田县委 副书记 一个新事物的诞生,确实要经过一段艰辛的历程,最难的是提出这个理念,当初我们第十批援疆干部在援疆前指的领导下来到了当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最后一年,任务压力非常大。当地还有很多贫困户,我们这里还有27个重度贫困村还没有脱贫。 27个贫困村当时还未脱贫,这让薛军每天都睡不好觉。据测算,当时于田县有超过5.6万待就业人群,随着一大批项目的落地投产,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可以解决贫困问题的。然而,还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帮助。 ![]() 海茹丽汗·吾布力喀斯木 于田县库尔班手工坊 工人 就是自己干点农活,干点家务活,这样的收入算是比较微薄的。 于田县的面积差不多相当于3.3个天津市面积,到附近工厂打工需要穿过沙漠戈壁,走上几十公里的路程。这段遥远的距离挡住了很多人就业之路。如果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那该多好。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她在家门口就业呢? ![]() 薛军 西青区援疆干部 天津市援疆前方指挥部于田工作组组长 于田县委 副书记 设立手工坊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为涉及老弱病残孕这一部分人,解决她们的收入问题。手工坊有几大优势:一个是离家近,零距离,足不出户。第二个就是对技能要求应该说是零基础。第三个就是她们不需要原材料投资什么的,所有运营的成本都是西青区投资的。第四个方面就是收益有保障,发周薪。 愿望很美好,但一开始,事情开展得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 薛军 西青区援疆干部 天津市援疆前方指挥部于田工作组组长 于田县委 副书记 打造这个手工坊的时候,我们在这里挂职的两个干部,那一段时间将近一个月每天没黑没白,一直在这里建设。人员招募,产品(生产)开始得教,她们是零基础,语言也不通,所以是非常辛苦的。 手工坊不是小作坊,为了能打造成品牌,薛军找专业设计师设计统一标识、制定统一装修风格。那些日子,他不是在盯工程的路上就是在工程现场,道路远、语言不通这都不是问题,一向和蔼可亲的薛书记没少着急。 ![]() 薛军 西青区援疆干部 天津市援疆前方指挥部于田工作组组长 于田县委 副书记 当时脱贫任务最重的兰干乡,里面有7个重度贫困村,要建7个手工坊。当时在那边找他们书记、这七个村的第一书记开现场会,给他们连夜解决(问题)。你没有工人我去给你找,你没有技术,这设备我都给你送到,你有什么困难我在现场解决。说实话,有的村压力大我也着急、发火。我们都是为了推动工作,当然我也理解,他们都是有原因的。 一开始,当地的干部群众没有什么信心。毕竟,面对新的扶贫形式,接受起来也要一个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并不被人认可,当地的干部没有信心,老百姓更别提接受了,根本就闻所未闻,不知道。特别是我们面对着特别要帮扶的这些群体——老弱病残孕,她们没有工作过,她们以前就是种地的,在家做家务,没想过到自己能去相当于工厂上班,直接变成产业工人,所以很难接受。她们开始半信半疑,让大家自愿报名寥寥无几,最后动员一部分群众参与,在这里工作。东西卖出去了,第一周真正拿到钱的时候,这个效果就非常明显了,有些老百姓就积极要求上这里来——她能干,我也能干啊! 可是,经营没多久,新冠疫情来了,新问题也出现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斯也克乡生产三件套的织布厂。积压了160多万元的产品,对小成本的织布厂压力非常大,几乎是瘫痪的状态。原有的一些工人是贫困户,每个月的收入都加上,正常的话才能勉强达到脱贫标准,(每年4000元)这一下子没有收入了。 产品生产出来了,但扶贫的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只有把产品销售到千家万户的手中,当地群众才能实实在在地把钱赚到手。于田县物产丰富,手工坊里的产品品类众多,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援疆不光是要搭台子,更有打开思路,利用科技手段,构建新型产销渠道,这样产业才能做得长久,脱贫的效果才能长久地保持下去。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下期我们继续为您讲述! (天津西青)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