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以笔为矛 同心战“疫”一一西青区文学作品选登之四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韩璐 日期:2022-02-15
内容提要:以笔为矛 同心战“疫”一一西青区文学作品选登之四

  当奥密克戎毒株突袭天津,一些人“疫”无反顾,奔赴“战场”;一些人“疫”不容辞,走进社区。疫情形势严峻,抗疫艰巨,防控抗毒株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由此,西青区文化馆联合西青区作家协会共同推出西青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们一系列抗疫主题的诗歌、散文等作品,为西青抗击疫情助力,呐喊,加油!用笔致敬,战“疫”逆行的勇士!我们将以笔为矛,深入“疫”线,奋笔捉影,定格战“疫”的瞬间,记录西青感人的片段和故事⋯⋯

  江城子

  文/党雅芬

  无端瘟疫越沽墙,乱愁肠,懒梳妆,时空伴随,隔壁意惶惶,闭户关窗蜷陋室,茶无味,饭难香。

  风骚剑笔曲高昂,似清商,赛花芳,采撷温馨,笔笔扫心霜,沐雨栉风箫鼓响,同戮力,战瘟狼。

  抗疫进行时

  文/克土

  奥毒新冠变异凶,

  全民抗疫自从容。

  津沽卡口严防守,

  街道社区详觅踪。

  红甲担当呈挚爱,

  白衣奉献汇情浓。

  核酸采样多风险,

  无畏方知心底彤。

  《天津抗疫》朗诵诗

  文/冰棱儿

  2021年的这个冬天,

  又一场风雪莅临津城。

  沽上大地,曾经的繁华与热闹

  因疫情的隐秘多变,忽然,像被按下暂停

  神秘的奥密克戎潜入无声。

  那么多浩瀚的联动的风。

  白衣如雪,蓝衣神圣。

  红色的志愿,支起方顶帐篷,

  诺大的城市诺大的阵容!一夜间启动。

  广场上有红旗飒飒。激昂与热烈的至诚靠近火热心胸。

  那么多那么多不经意的攒动。

  低调、内敛而不躁做。井然有序。

  通透的万家灯火

  凝聚。1400万高昂的手臂挽起的铜墙与铁的长城。

  不必慌乱。运筹帷幄阡陌纵横,,

  有蓝色的汪洋警惕,

  无法畏惧,因几米之外远温暖的话题。

  一排排的长龙,一排排的等待,

  英雄的城市人民磊起激昂的战斗云梯。

  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具体的定义。

  天津在一次一次的冲锋里。

  不眠的灯火演绎不眠的温情。

  每一帧的故事里,我们都是最美的筑建。

  骨子里有诙谐也有坚韧

  敢于奉献,敢于攻克难关。

  此次奥密克戎入侵,我们的决策淡定而果断。

  感念四面驰援,我的挚爱的姐妹和弟兄。

  加油!我们携手同心。

  我们是华夏的龙的子孙!

  观张颖发言有感

  文/梦星河

  三九朔风劲

  海河厚冰封

  本土确新冠

  阴云笼津城

  “神探”名张颖

  溯源奥克戎

  病毒匿其迹

  初遭无所凭

  来历飘不定

  人物皆可能

  两例未旅外

  三代同株型

  日筛更确诊

  时促趱行程

  流调查微末

  剥丝栉影踪

  足迹遍疫区

  指尖梳触屏

  风切颊常赤

  灯刺眼愈红

  一语民企盼

  双肩千钧承

  发言拨困雾

  答问解疑情

  判断依数据

  甄别由基功

  精钢锻锤炼

  宝剑磨砺成

  联查各方力

  管控党群撑

  朝霞映运河

  旭日正东升

  尽早驱病厄

  繁荣大天津

  (2022年1月12日,在第166场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颖介绍了最新流调情况和发展趋势 。)

  核筛随记

  文/翁伯娟

  早起的时候,下雪了,曦光中那浅浅的一层,薄薄的,淡淡的,很美。

  十四天前,津城大雾弥漫,一则发现两名核酸检测阳性人员的消息出现在各大媒体,人们的心头亦随之一凛。年关将近,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果然,随着流调的快速展开,病例的活动轨迹逐渐清晰,密接确诊也越来越多,在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将涉疫地区划分出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不仅如此,翌日凌晨四点多钟,又发布了紧急通告,七时起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至此,一张抗击疫情的大网正快速有序地铺开。

  那天的我紧握手机,不停刷新着小区业主群,寻找跟核酸检测有关的消息。彼时总能看到或听到有些染疫城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新闻,总觉着,作为常住人口一千五百多万的超大城市,防疫压力无疑是巨大的,即便是管控到位,遇到突发事件,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开展全员检测的。而现如今,决策者战心已起,肯定是到了兵临城下将至濠前的紧要关头了。想到这儿,我的心猛然狂跳了几下,手指机械地快速滑动着屏幕,眼睛却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不代表不会知道,群主将最终确定下来的核酸检测地点通知了全体业主。  

  想到了去做检测的人会很多,可没想到会那么多。三纵队被两道曲里拐弯儿的栅栏隔开,栅栏上挂着一张张印有核酸检测登记二维码的大卡片和一个高音小喇叭,循环播放着让人们保持一米间隔。紧随人流往里走,眼瞧着这三纵队逐渐没了队形,变成一堵人墙,心里不禁有些发急。我拔着脖子往里瞧,压根儿看不到远端做检测的医护人员,扭过身子向后看,人是越来越多。这时候,一个穿着罩衣式蓝色隔离服戴口罩的志愿者小伙子走过来,一边维持秩序,一边统计没有登记过的人,并逐一帮助大家进行登记。这个检测点,位于园区中心,两座大厦中间的一处空地上,隆冬时节的晨风是饱含水汽的,在这处背阴的地方仿佛得了失心疯,四处乱撞,抽抽打打,像沾了水的小钢鞭儿。小伙子喊话的声音有些抖,口罩下面露出的一截脖子上浮起一层鸡皮疙瘩,他下意识地举起手试图靠近唇边哈口气暖一暖,突然想起自己戴着口罩,便使劲儿攥了攥拳头。不管等待的时间有多漫长,我做完检测就能回到温暖的家,而他,还有他们,不知道要在这里待到什么时候,又或者在通告下达的凌晨,他们已经集结于此了,想到这,心里也就没那么急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小伙子正忙活的时候,不远处停下一辆大巴车,从车上下来一群人。这是一群头戴安全帽身着迷彩工服外搭橘色马甲脚穿解放鞋的老少爷们儿。他们自动列成一队,成为三纵队之外的一队,让整个核酸检测点显得更加繁荣。但是他们很安静。离我比较近的男人个子高高的,双手揣在裤兜里,仰头看着灰扑扑的天空。他似乎听见了什么,急忙后退,想与我拉开一些距离,不料撞上了人墙定在那里。他听见小伙子说要扫码登记,便把手从裤兜里拿出来,在胸前摸索。他掏出了他的手机,火柴盒大的屏幕,又老又旧,看上去除了接打电话收发短信什么都不能做。他低头看看小伙子手里的二维码,举着手机茫然四顾,被口罩兜住的长下巴动了一动,含混不清的一串话飘向灰扑扑的天空。一个矮个儿男人跳下大巴车,甩开一双短腿小跑过来,手里捏着一沓身份证。

  到现在我还记得给我做检测的医护的那双在寒风中一次次用酒精凝胶搓洗,隔着手套仍旧能看出红得有些发紫,略显僵硬的手。我除了全力配合,颔首致谢之外,别无他法。

  幸而这十四天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逐渐有序,逐渐从容,四次核筛之后,伴随着一场好雪,传来津城实现社会面清零的好消息。山河有恙白衣士,众志成城克时坚。疫情虽在,人情暖,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寒冬,等春归。

  疫情防控工作随笔

  文/谢连华

  一场突如其来的“奥密克戎”疫情,袭击津城……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比真实的战争还要残酷,我们在与病毒抢速度、拼意志、比顽强。

  疫情就是冲锋号,疫情就是总攻令……每一位共产党员、机关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大学生、社会爱心人士纷纷投入这场“战役”。

  虽然暂时还没有摸清病毒的来源,但是参战的勇士们没有一位退后,没有一位害怕,这就是我们天津精神,更是我们中国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共性品格。

  封控区、管控区、隔离区到处可以见到来自各行业的勇士们,他们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没有只顾小家,没有考虑得失,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核酸大筛的现场,除了志愿者、医务人员、机关干部、公安民警的疏导指挥,工作服务,我们接受筛查的群众、社区居民们,更是秩序井然,依次进行,大家主动让老人、孩子、行动不便的人员优先采集,更是体现了新时代人民的新风貌。

  各级党政负责人,枕戈待旦,从容分析、指挥,连续奋战,有的人已经有近一个月没有回家了。这样的榜样,更让基层工作者敬佩,大家主动担当,不计得失,不分级别,纷纷亲自上阵,与疫情顽强抗争。

  最让人心动的是社区的孩子们,家长们,他们纷纷支持社区抗疫,社区微信群家长在问,孩子想做志愿者怎么报名?一个、两个、三个⋯⋯看着微信群,我不由想起来“少年强,则中国强”那句名言,有这样的家长、有这样的孩子,何愁病毒不破,何愁中国未来强盛,我们有好样的接班人。

  支援疫区,医务工作者、本该休假的教师、文艺工作者、机关、社区报名干部,还有社会爱心人士,他们什么也不考虑,心里只惦记那里的群众安危冷暖;津城各区相互支援,物资、人员,要嘛有嘛,我发现天津人的战斗力,这么强大。

  各级抽调干部,组成的临时工作专班,大家本来相互不熟,但是都主动接受管理,主动担负工作,物资保障、医疗保障、社区管理、综合协调有条不紊,这是多么素质高的战斗队啊!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来”。现在正是北方最冷的季节,但是我相信,过不了多久,疫情必被战胜!奥密克戎,你死定了!!!

(天津市西青区文化馆)

原标题:以笔为矛 同心战“疫”一一西青区文学作品选登之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