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市级媒体热议天津西青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2-02-14
内容提要:五集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正在央视纪录频道热播,该片以贴近生活的人物纪实和丰富情感的细腻呈现向观众展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前世今生。近日,《今晚报》《天津日报》等市级媒体聚焦天津西青,带读者感受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浓浓乡愁与厚重文化。

  五集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正在央视纪录频道热播,该片以贴近生活的人物纪实和丰富情感的细腻呈现向观众展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前世今生。近日,《今晚报》《天津日报》等市级媒体聚焦天津西青,带读者感受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浓浓乡愁与厚重文化。

  《今晚报》

图片

  展现天津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过年的画》留住浓浓乡愁

图片

  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后,迅速引发人们的关注。那个从杨柳青木版年画中走出来的“挑水哥哥”,那位一生为年画痴狂的民间美术史学家,那些年画背后的人和事,都以一种质朴而清新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该片在呈现天津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同时,通过年画表达了一份浓浓的乡愁。

  阐释年画丰富的文化内涵

  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蕴藏着古老而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通过4K高清的视觉冲击、贴近生活的人物纪实和丰富情感的细腻呈现,纪录片《过年的画》不仅展现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前世今生,而且通过对一代代杨柳青木版年画守望者命运故事的讲述,在人与画的交融中阐释了年画丰富的社会思想与历史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一道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该片总导演祖光表示,《过年的画》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最深层内容就是那份浓浓的乡愁。“我们想要通过古老的年画讲述一个名镇、一座名城、一群守望者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部片子里弥漫着老城的味道,流淌着情思乡愁,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鲜活的生命故事。”

  这部作品也是祖光团队“解读天津历史文化作品”中的一部。他说:“《五大道》强调天津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多元文化,这是天津文化性格中的主要基因;《有个学校叫南开》偏重思想的深度,探讨了这座城市文化里的一个高峰——教育思想,其中也有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反思;《过年的画》则呈现了天津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根文化的韵味。”

  站在人类学视角讲述年画

  作为一部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并没有就画论画、以画说史,而是以人物为中心,刻画了三十多个与年画有关的饱含情感、充满人性的人物故事。其中既有艺术院校博士生和大学生,也有民间学者、非遗传承人,还有年画老店后人、新一代杨柳青画社传承人等。这些人物故事,力求用真实的生活细节、人性的情感温度呈现出社会变迁、生活方式巨变的大历史时空下,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社会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的思考。

  这部纪录片在历时两年多的创作过程中,有一年多的时间都花在文案上。祖光说:“撰稿阶段反复推敲、修改,因为关于年画的资料都是碎片化的东西,断层太多不成系统,导致很多内容相互矛盾。在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中,我们反复推翻自己的认知。最后,我们是站在人类学的视角,确定了这部片子在表达思想、编辑、导演、文案方面的整体思路。”

  风格质朴不炫技有烟火气

  该片的另一大特色是对人物的塑造。片中有名有姓有故事的人物有30多个,平均每一集有6人。拍摄过程中,每个人物出现都带出一条故事线来,每条线又要相互编织在一起,形成动态叙事,从而对观众产生观看的推动力。在影像表达上,主创也下足功夫,“这部片子的风格质朴,没有炫技,非常具有烟火气。大家看到,这部片子的影像呈现极其丰富,我们是站在观众视角拍摄。比如无人机的拍摄是跟着人物、环境走的,还有空镜都参与叙事。第一集中,一个三角风筝飘荡在杨柳青古镇上空,到最后王树村病故的时候,风筝再次出现,仿佛王树村魂归故里。这种表达是一种在美学意境上的较高追求,依托影像表达,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直抵人心的力量。”

  今天20:00,央视纪录频道将播出该片的第三集《画里新风》,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视角,看近代天津如何开风气之先。

  《天津日报》

图片

  五集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

  央视纪录频道热播

  唤起情感记忆 点染“纸上乡愁”

  五集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正在央视纪录频道热播,该片以贴近生活的人物纪实和丰富情感的细腻呈现向观众展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前世今生。它在人与画的交融中阐释了年画丰富的社会思想与历史文化内涵,提供了一道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深挖史料展示精华

  《过年的画》虽然只有五集,但主创团队在前期调研和采访环节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力求将精华呈现给观众。

  该片总导演祖光告诉记者,从2019年纪录片正式立项开始,其间拍摄工作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文案创作和资料收集从未间断。“解说词调整了六七稿,因为我们不想单纯地就事说事,想以年画为叙事载体讲述城市故事,讲述百年中国我们民族精神中深层的故事。”

  在《过年的画》中,有名有姓有故事的采访对象就有30位,实地采访让这部纪录片在故事性和可看性上都非常突出。祖光还透露,第一集《岁岁年年》讲述了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故事,“片子里讲到了冬宫博物馆收藏的大量珍贵年画,我们在前期采访中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希望能够去俄罗斯进行拍摄,虽然最终没能成行,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找到了很多新的资料。”

  在该片第五集《年画回家》中,一段展现杨柳青木版年画新老两代创作者到延安调查采风的影像非常珍贵。据祖光介绍,这段影像出自天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电影《杨柳青年画》,拍摄于1979年。“当时我们想找一些老的影像资料,从北京找到西安,都没有收获。最后经过多方走访,在天津档案馆仓库里找到两卷珍贵的老胶片,就是这部《杨柳青年画》。这部影片当时并没有放映,此次也是尘封40余年后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

  从“音”到“像”独具新意

  和以往讲述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纪录片有所不同,很多观众都从《过年的画》中看到、听到了新意。

  “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让杨柳青年画‘动’起来、‘活’起来,”祖光说。这种创作思考最终表现在纪录片的开头动画中:黑白年画不断充实色彩,随即画中人物随乐起舞,活灵活现。“我们希望通过多媒体和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为他们展示一个有着浓郁祈祥纳福氛围,更年轻化的年文化。”

  除了新鲜的视觉感观,《过年的画》也在“听”上下了不少功夫。祖光说:“这次我们的片头曲和片尾曲都是请李亮节创作的城市民谣风格原创歌曲,一首叫《杨柳青年画》,一首叫《给我一张杨柳青年画》,都有着鲜明的天津地域特色。”除歌曲配乐外,此次纪录片的解说也罕见地选择了女性解说员。祖光表示:“我们的解说词撰稿人张玲就是女性,整体文风更偏于感性。因此我们在解说上最终选择了女性解说员,女性的声音更能表达出那种讲生活故事的烟火气。甄选解说员的过程并不轻松,我们从全国几百名候选人中筛选了五六轮,最终找到了满意的声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过年的画》播出后,丰沛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许多观众表示,通过纪录片让杨柳青木版年画这种古老技艺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和创作精神得以突显,也让浓厚的乡愁得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原标题:市级媒体热议天津西青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