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镇曹庄子村有一支同利文武高跷老会,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延续了100多年的历史了。这项传统的民俗艺术,不仅技艺性强、动作难度大,而且表演形式活泼多样,深受广大居民群众的喜爱。目前,“曹庄同利文武高跷老会”正在向西青区文化和旅游局申请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天,我们就带您近距离去了解一下这支老会其中的故事。
曹庄同利文武高跷老会,最早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约有120年历史,当时是由王姓村民带领儿子到娘娘宫上香,赶上出皇会观看后产生了兴趣,制作柳木高跷腿子,带动村民形成曹庄子村高跷群体。通常的高跷表演分文、武两种类型,而曹庄同利高跷老会的特点就是将文武结合展现,表演形式从易到难,开场的时候是全体边走边舞,拉场后有集体表演:大场有下叉、卧剑、螺丝转及两人表演;小场有鹞子翻身、蝎子爬、打四面、背剑等动作。曹庄同利文武高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升华提炼、自成体系,并已塑造出一批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表演动作。
津西曹庄同利文武高跷老会于1896年发起,因受掩骨会同胜文武高跷老会传艺而得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曹庄子村高跷队伍不断壮大,历经两代人后由掩骨会同胜文武高跷老会向第三代开始传艺进行专业学习,在各代会头的不懈坚持下,已相继传承至现在的第六代。
由于活动资金、服装道具储存、化妆技术等诸多问题,曹庄同利文武高跷老会这支民俗艺术队伍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但是正是由于一代一代会头对这份民间艺术的热爱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才能坚守到现在。
坚守!这就是传统文化精神之源。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凭借着一代代曹庄子村人的坚守和拼搏进取的韧劲,才为我们留下了古朴淳厚、具有民俗特色的民间艺术。
从每年的“正月正”花会展演到参加市区镇大大小小的民间文艺汇演,曹庄子村高跷队都赢得了观众和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他们先后取得了津沽花会大赛奖、百花迎春杯、天津市精神文明奖和荣誉奖等各种荣誉。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一定要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下去。我们也衷心希望曹庄子村同利文武高跷老会申报非遗项目能够成功!
(文明西青)
|